充分认识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积极因素
    2008-12-26    吴志鹏    来源:经济参考报

  最近,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指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外部需求减少等四大压力的严峻挑战。从我国今年10、11月份的部分主要经济指标看,经济景气惯性下滑态势仍未改变(国家信息中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已成经济运行主要矛盾(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中国经济正走向“硬”着陆(时代周刊),经济衰退已成定局(人民大学教授周业安),要做好面对最坏情形的准备(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一时间,“过冬论”和“衰退论”盛行其道。
  可见,中国并未成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例外,也没有幸运地成为世界最后一个避风港。本文认为,越是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日益严峻时期,越是要看到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积极因素,坚定信心,相信今天的危机中孕育着明天的繁荣;中国经济发展仍处于黄金战略机遇期,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受到巨大冲击,经济下行趋势明显,但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仍在,经过金融危机洗礼后的中国经济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会成为世界经济恢复发展的火车头。

  从经济危机爆发与应对历史看,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国际救市力度前所未有

  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中的一种类型,当金融危机不断扩大并升级,并蔓延到实体经济的各个领域,引起整个世界经济普遍性的萧条和衰退,便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众所周知,自1825年英国发生世界上第一场经济危机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约每十年发生一次经济危机,在众多的危机中,影响较大的有1837、1872、1893、1929、1957和1973等年份发生的经济危机,其中1929-1933年经济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大,甚至威胁到了资本主义的生存和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对危机救援力度也数此次危机最大。但由于1933年3月罗斯福总统宣誓就职时,美国全国几乎没有一家银行营业,失业率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25%以上,1932年GNP比1929年缩水44.2%,当时美国救市不仅出手迟,而且相对于危机严重程度而言规模也不够大,1933—1934年美国救市资金约不到其1929年GNP的10%,其时世界各国救市的时间和力度也参差不齐;而针对此次危机,美国迅速通过了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并正准备推出近50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虽然2008年11月份美国失业率创下15年以来的新高,达到6.7%、年内倒闭银行共23家(截至2008年12月8日)、三季度美国GDP出现了0.3%的负增长,但总体上与1929-1933年的大萧条尚有较大距离,而且估计美国2008—2009年救市资金总额占其2007年GDP的比重将会达到甚至超过10%。
  从全球应对此次危机情况看,世界各国几乎同步迅速采取了行动。各国央行不仅大幅降息,还纷纷投入巨额资金救市:美国、欧洲和瑞士央行决定向银行提供无限制贷款、欧盟(2000亿欧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德国(5000亿欧元银行业拯救计划、260亿欧元经济刺激计划)、英国(5000亿英镑稳定银行体系,200亿英镑经济刺激计划)、法国(3600亿欧元救市,190亿欧元经济刺激计划)和意大利(800亿欧元拯救受危机影响的银行、家庭和公司),日本(6000亿日元银行注资计划和275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和韩国(为银行、出口商提供1300亿美元的担保和资金)也宣布了各自的救市计划。最近我国也宣布了4万亿人民币(约合586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虽然这些救市计划是否顺利通过及落实还有一个过程,刺激效果也有待观察,但其释放的货币流动性无疑是空前的,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世界经济衰退,对全球经济恢复还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经济发展阶段和应对能力看,我国拥有应对经济危机的客观空间和前所未有的实力

  首先,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刚经过经济“起飞”的初级阶段,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其显著特征是经济仍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加速发展时期。2007年,我国人均GDP只有2456美元,位居世界第104位,尚处于下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7%,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还相去甚远,经济增长本身尚有很大的空间。全国城市化率不到45%,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省份农村的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很不完善,农村市场化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二元制社会尚未根本转变,还存在巨大的经济未充分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余地仍然非常广阔。2007年,我国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3.1%和36.3%,与上中等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低于20%的水平差距较大;我国基尼系数达到了0.48,超过0.4的警戒线,贫富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大部分农民现金收入相对较低;广大农村居民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充分建立,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即通过提高居民社会保障水平,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从而促进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还很大;在排除体制等因素的情况下,通过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发展的效果会比发达国家更加显著。因此,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赋予我们有更大的客观空间和能力应对并先走出此次金融危机。
  其次,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政府、企业和居民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也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一直实行较为谨慎的财政政策,积累了较为雄厚的财政基础,2007年中国财政收入达51321.8亿元,同比增长32.4%,但同期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只有0.8%,远低于一些国家35—150%的高水平,为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截至2008年9月末,仅我国大陆外汇储备就达19056亿美元,同比增长33%,位居世界第一,为我国平衡国际收支、保持汇率稳定和维护经济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2008年上半年,虽然中央政府对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估计有些不足,未能及时转变宏观调控的方向,但在发现经济下行趋势苗头后,于9月份迅速作出调整,并提出了“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调控指导方针,调控转向之快、力度之大为近年来罕见,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切实增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断增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应对危机能力也不断增强。据国际知识产权组织统计,2005年中国发明专利国际申请量居世界第八位,同比增长58.6%,增幅居世界第二;截止2006年6月,中国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申请总量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跃居世界第三,其中,企业专利申请量占各类专利总申请量的比重均超过了60%;汤普森信息科技集团最新研究报告称中国将在2012年成为世界头号专利大国。2006—200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均在23%以上,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约为29%。同时,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和锤炼,我国企业家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得到切实增强,应该看到,危机下逃逸的企业主毕竟是极少数。从居民消费能力和观念看,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2007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同比实际增长12.2%和9.5%;居民储蓄超过17万亿元,同比增长6.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8%,2008年11月份同比增长22%,远超同期GDP增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不断增强。我国深受儒家节俭思想影响,大部分居民素有量入为出、勤俭持家等消费观念和传统,加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应该说我国居民的消费是极度理性甚至是保守的,出现像美国居民那样普遍性的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甚至是奢侈消费的可能性不大,即我国居民消费是有效消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可持续的。

  结论

  一、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造成的冲击是巨大的,但我国经济增长内在动力仍在,经济发展存在巨大的客观增长空间。
  二、救市,从拉动经济增长角度看,既要从扩大基础设施投资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和就业,也要从提高居民社会保障水平从而增强消费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关键是要处理好两者的比例关系和“度”的问题;从调控政策导向看,既要帮助有市场的困难企业度过难关,也要促进有条件的企业转型升级,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但不能认为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就是落后产能,关键是要看该产业和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位置、是否有市场以及是否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利。(三)当前我国最为紧迫和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采取措施解决600多万大学毕业生、大量失业农民工和其他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因为就业乃民生之本,不仅关系着消费和经济增长,还关系着人的基本生存权和整个社会的稳定。

(作者单位:浙江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相关稿件
· 中国经济发展将经受六大考验 2008-12-22
· 国办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意见发布 2008-12-15
· 沁水国税落实优惠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2008-11-28
· 刺激计划寄厚望经济发展模式转换 2008-11-13
· 集中发放金融贷款 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2008-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