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会进入“零利率”时代
    2008-12-24    孙立坚    来源:国际金融报

    和以往一样,又一次被媒体的电话从饭桌上赶到了电脑前——“中国又降息了,而且存款准备金率也跟着下调,你怎么看?”虽然,这个阶段“降息”已经成为了各国救市的主旋律,但自从美国开始进入“零利率”时代后,大家都对此特别敏感。而岁末下调双率会给中国市场多大的信心提振?笔者感到,中国货币政策的再度宽松,意义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其一,PPI和CPI的急速“双降”,使得投资成本和消费意愿都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从那一刻起随时都可以降息。但央行还是谨慎操作,按兵不动,因为前期已经作了108个基点的大幅降息,以免过度降息造成通胀抬头。直到近期工业生产指数严重滑坡、M1在减少(出口下降和外资减少导致外汇占款减少的结果)、M2增加(人们投资和消费的意欲双降以及股市资金的回流结果)以及进出口与外商投资规模双降等“利空”数据相继出台后,央行才下定了再度降息和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决心。
    其二,顺应市场预期。美国主导的“零利率”政策向世界宣布实体经济开始迈入“萧条时代”,因此,不及时扼住这一衰退的步伐,就会让前期救市的效果被轻易冲销。中国政府及时降息,也是向市场发出明确信号:国家对刺激内需的做法有信心,且坚定不移,尤其是当股市行情对政府降息的预期产生动摇的时候,及时降息是让市场配合政府救市行为的一种最明智的做法。不能说光靠目前有限的降息和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就能立刻改变流动性恐慌时代的市场预期,但是,节前降息和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措施所形成的“假日效应”,完全可能超越数字上带来的流动性释放效果和购房成本降低的财富效应。
    其三,在金融全球化的时代,哪个国家若采取和其他国家不一致的做法,就很有可能过多地承担金融大海啸带来的负面冲击。拿降息来说,如果不降息,就可能产生两种效果:一方面,降息国家的货币会贬值,利率按兵不动的国家会被套息交易的资本无端地“追捧”造成高估,结果使其实体经济更加衰退;另一方面,大量游资的流入会增加实体经济衰退国家的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造成该国经济出现严重的“滞胀”状态,使得政府的救市行为左右为难。这一点,新兴市场国家的风险尤为严重。中国的同步降息就是把这种风险挡在门外的一种无奈而明智的做法。
    最近,每次去参加讲演和学术报告会,大家都会问一个共同的问题:世界这么疯狂地注入流动性,不会引起可怕的通货膨胀吗?我非常理解这种焦虑的心情,但是,今天当全球处于“流动性恐慌”的时代,市场暂时看不到自愿性“出场”的资金,人们从破坏的价格体系中产生了悲观和恐慌的心理——不愿大额投资,不愿大宗消费,市场正常的信用功能被中断了,一个好端端的企业和机构因为没有流动性就可能面临死亡。所以,此时任何国家的政府都不会接受这样糟糕的结果,都会尽最大的努力来挽救经济(这次降低贷款利率,就是在目前暂时价格信号受到严重破坏的环境中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降低存款利率,就是解决银行体系的债务负担和刺激居民的消费;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就是向银行体系释放宝贵的流动性,从而达到促使中国社会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政策效果)。近来,美国带头闯入零利率时代的救市做法有些不顾未来通胀的后果,甚至有向全球转嫁通胀风险的嫌疑。所以,它必然会引来一大批“冷静”的旁观者对其抱怨和指责。
    中国和许多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一样,不应该被提前进入“零利率时代”的欧美国家“拖入”这样糟糕的地步,应该通过有效的刺激国内需求和产业结构的转型,以及建立完善而富有活力的制度体系避免承担由当前这场“货币战争”(降息的竞争)所埋下的通胀,甚至滞胀的风险。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