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8-12-12 新华社记者:王建刚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约翰(化名)无论如何没有想到,旷日持久的金融风暴竟使他沦为纽约的一名拾荒者。 “我竟成了捡破烂的!”文质彬彬的约翰显然怨恨命运的不公。为避免被熟人看到,约翰选择夜间外出拾荒。 一个寒冷的夜晚,记者在纽约曼哈顿邂逅衣着整洁的约翰。要不是他挨个从路边垃圾桶和垃圾袋里翻找“宝贝”,没人会把这位绅士与一名拾荒者联系在一起。 记者上前与他攀谈时,约翰正将一个空塑料瓶塞进随身携带的黑色塑料袋里。 “你看上去不像拾荒者。”记者说。 “的确不是。我曾经有份不错的工作,但现在失业了,”约翰礼貌地回答。“不过,丢工作的不止我一个,”他立即补充了一句。 “必须靠拾荒为生吗?”记者问。 “靠失业救济当然也能生活,但别的什么都干不了。听人说,光靠捡可回收的各种瓶瓶罐罐,一天收入就有几十美元。但现在看来很难做到,也许是拾荒者太多的缘故吧,”他喃喃地说。 约翰不肯透露任何个人信息。谈到未来时,他满面愁容地说,如果经济继续恶化,恐怕会有更多的人丢掉饭碗,他们不得不面对许多现实问题。 60多岁的华人陈女士也遭遇了相似的命运。每当夜幕降临,她总会推着一辆破旧的童车,上面搁几个塑料袋,一个街区一个街区地从路边垃圾桶和垃圾袋里翻找可回收的物品。 陈女士的儿子和儿媳原来在一家餐馆打工,因客源大减,双双被餐馆辞退,家庭收入来源完全中断,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 为补贴家用,陈女士只好硬着头皮,开始夜间拾荒的生活。她说,开始几天,还怕碰见熟人难为情,但为了生计,她现在白天也外出拾荒,并且风雨无阻。陈女士说,拾荒者大多捡拾可乐罐这类易拉罐和其他可回收的塑料瓶,每个罐子或瓶子的回收价为5美分。 “因为太多人加入这个行当,现在这行也不好做了,经常忙了一整天,只能挣点白菜钱,”老人在夜幕下对记者诉苦。 除日益壮大的拾荒大军外,纽约的乞讨者也在不断增多。地铁、闹市区、超市门前、十字路口,随处可见乞讨者和无家可归者。一名胸前挂着“无家可归者”的乞讨者坐在纽约曼哈顿繁华的第五大道一家商场前,不停地向路人伸手:“我肚子饿,请给我几个小钱。愿上帝保佑你们!” 一位在华尔街从事商品交易的女士日前在招聘会上对记者说,她周围的人几乎有一半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每当有朋友失业的消息传来,我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惆怅和压力”。 美国劳工部的数据显示,今年11月份美国非农业部门就业岗位减少了53.3万个,为34年来最大降幅;失业率升至6.7%,为15年来的最高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