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污一刀切的“鹰潭版本”
    2008-11-25    本报记者:罗宇凡 郭远明 魏梦佳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不久前,江西省鹰潭市由于长期没有建设污水处理厂,触碰了城市考核的底线,刚刚上任的环保局长离职。
  作为江西省内重要的重工业基地,鹰潭面临着较重的减排压力,从表面上看它既有财力也有需要去建设一座污水处理厂,但是在周边省市全都大兴土木的时候,为何鹰潭偏偏是个例外呢?
  长期以来,鹰潭市城市污水在进入信江之前首先会被排放进市郊的三个渔场当中,城市生活污水经鱼塘和天然湿地的生态净化,COD浓度大幅降低。虽然鹰潭市没有污水处理厂,但其排入信江生活污水的COD浓度却已降至国家生活污水排放标准以下。信江水质多年都优于地表水国家标准Ⅱ类以上。
  不仅如此,“肥水”还滋养了三个渔场中大量的淡水鱼,每年节省饵料300万元,养鱼纯收益400万元,生活污水在鹰潭其实早已经无意间被资源化了。基于这样的现实,鹰潭市一直希望通过鱼塘和天然湿地工程化的方式实现城市污水的生态化治理。但由于对新鲜事物的认识不一致,一些环境政策也未明确认可,再加上地方政府承受着严重的城考压力(各类城市考核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是必备条件),鹰潭不得不搁置了生态处理工程的规划与建设,上马建设了一个日处理10万吨的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新建的污水处理厂,造价超过一个亿,运转费用每年2000万元以上,同时,政府还要赔偿养鱼场饵料费每年300万元。
  随着各地节能减排压力的不断增加,作为一项重要减排方法的工程减排逐渐变成了不少人心中迅速达标排放的“救命稻草”,各地对兴建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减排设施的依赖度不断上升,污水处理设施也成为考核地方治污减排的硬性指标,减排方法的简单化趋势日益明显。
  面对纷繁的环境污染现状和各地千差万别的实际情况,大兴土木的工程减排究竟是“毕其功于一役”的最终途径,还仅是众多节能减排的手段之一,需要一个清醒地认识。
  为治理城镇污水,近几年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升温。江西省在今年8月份一次性开工了45个县级污水处理项目,今年年底还会同时开工34个县级污水处理厂。工程减排成为各地降低污染物排放的主力军和主要手段。
  本来,推进污染防治要因地制宜、多管齐下。工业产业须要集聚,实现经济规模效应;而生活污水则应因地制宜,有时应分散,实现环境自净效应,把“大污化小、小污化了”。解决污水排放问题,应该从系统科学的战略高度,把污水治理、污水资源化、生态环境的改善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一个淡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污染严重突显、污水资源严重浪费的国家,不能只依靠污水机械治理技术,以能量和资金的消耗换取污染物质的去除,为治污而治污。
  片面依靠机械化的污水处理设施,其实反映出在传统工业化模式的影响下,人们希望通过大规模、高效率,来实现低成本的思维误区。
  鹰潭的治污该怎样考核?还是从科学发展观该怎样落到实处的角度考虑考虑。
  相关稿件
· 无中生有 鹰潭在质疑声中打造“世界铜都” 2008-08-22
· “鹰潭首届民俗表演大赛”江西省举行 2008-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