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4万亿扩大内需是一剂猛药
    2008-11-11    作者:徐冰    来源:重庆时报

  “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这个“16字诀”,既形象地凸显了中国决策高层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认识,也显示了“中国式救市”的近期思路。虽然10日晚间公布的扩大内需10条措施和4万亿元投资计划,早已被业界认为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出台的时机以及规模,起码从表态的角度而言,应该会得到市场的认可———是的,就应该这样来,早该如此了!

  当股市下跌70%,谁还能有充足的理由说明,这不是一场灾难?那么,下跌50%、下跌30%,为何却有那么多理由呢?相较于针对股市的反应迟缓,对经济增长下滑的敏感,倒是为津津乐道的“中国信心”,注入了不小的信心。10条措施的核心就在于投资拉动,尽管其中有几条措施侧重于民生,使得此次投资拉动有别于1998年那次的投资拉动,但总体的思路和精神却别无二致———原因无他,中国的经济结构决定使然。
  一定意义上,面对经济不断下滑的风险,中央以及地方的决策层面临的选择也是大同小异。除了投资拉动,几乎找不到第二个能够立刻为GDP贡献点数的领域。各地对房地产政策的松绑以及中央宏观政策的些许松动,都不过是别无选择的选择。而在如许的经济结构下,所谓的“保增长”,所谓的“对中国经济有信心”,大家应该都明白———增长究竟在何处,信心又究竟建立在何处。
  急病需猛药,这种条件反射是一般的常识,即便人人曰“是”却显然未必人人言行一致。客观上,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使得我们很难对经济所遭受的冲击做出准确预判。人们很难理解,按照自己固有步伐运行的中国经济,为何突然步调失调?应该说,这样的“很难理解”,导致此前的所谓救市,大都是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般的“添油式救市”。但事实证明,“添油式救市”无法改变人们的预期,更无法建立应有的“对中国经济的信心”,而只会加剧人们对经济形势持续恶化的预期。“添油式救市”的边际效应不断递减,更表明了人们的信心正在逐渐丧失。
  并且,此前的“添油式救市”措施,还大都奉行“少取”的策略,国家只是从市场少拿了点,其实并未真金白银的付出。与国际上的救市行动两相对照,信心为何难以建立,实在并不难以理解。
  好在,中国无法独善其身的自身局势定位,有望将“中国式救市”改弦更张。4万亿元中央财政投入,加上地方的投入,总体并不是个小数目。尽管政策效应有其滞后性以及信心建立尚需时日,4万亿元也未必就马上铸就市场的底部,但“多与”以及“快、重、准、实”的救市措施,则显然奠定了信心建立的基石。假如一定要从4万亿元投资以及10条措施中找出政策亮点,政府终于真正出手,终于不再想看到GDP继续下滑,就是此次救市措施的亮点。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