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下的政策协同与审慎微调
2008年三季度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
    2008-10-24    本报告执笔:闫坤 张鹏    来源: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课题组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进一步深化,肇始于美国房地产领域的金融风险已经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市场处于牙买加体系建立以来最严峻的时刻。作为美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和世界第三贸易大国,中国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这一全球性危机的影响,在自身经济增速回落和通货膨胀等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的情况下,又将调动自身的经济和政策资源来迎接全球金融危机的挑战,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进入到全球互动协同与审慎微调的新时期。

一、 全球金融危机的暴发与各国的政策调整

  (一) 次贷危机的深化与蔓延

  以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接管“两房”为标志,次贷危机进入到第三阶段。危机形势更加严峻,影响已逐步超出了次级债领域,正发展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主要的标志性事件包括:
  9月7日,美国政府决定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9月15日,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9月16日,美国政府决定援助美国国际集团(AIG);9月18日,美国政府决定同意雷曼兄弟投资银行的破产申请;9月18日,英国最大的储蓄银行——哈里法克斯银行陷入危机;9月25日,美国联邦监管机构接管华盛顿互惠银行。这一系列事件表明次贷危机已经从金融市场的局部风险演化成了全局性、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二) 世界上主要经济体对危机的应对与处置

  在危机逐步深化的情况下,美国通过G7、OECD和IMF等渠道协调全球主要国家的财政和货币当局共同推出系统性的救助方案来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
  美国的政策救助逐步从个案处理、单独救助向大规模的系统性救助转变,拟定了一揽子救助计划,总额高达8500亿美元,并辅以禁止做空金融类股票、降息和取消货币互换上限等政策。相较于美国,欧洲对金融机构的救助实施的较晚,但力度很大,欧洲各国通过欧盟和G7两个渠道综合实施内部和外部协调,推出了2万亿美元的救助方案,涉及德国、法国、英国和西班牙等主要国家。日本政府改变了原计划加息的政策,宣布现行低利率水平(0.5%)保持不变,并在近期内向国内金融市场注资36.3万亿日元。

二、 宏观经济态势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8年第三季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特点有:

  (一) 经济增速下降,物价上涨减缓

  第三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预计为66283.5亿元1,同比增速为10.2%左右。物价总水平仍然处于高位,但CPI的增速已经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但仍不能明确CPI是否已经形成了拐点。PPI的指数在8月达到了110.1的新高位,企业的运行压力很大,利润可能会出现大幅度的缩减,不排除在某个阶段企业通过总体提价的方式减轻压力,重新推高CPI的可能。

  (二) 进口增速加快,出口增速回落,贸易顺差下降,贸易利益减少

  1— 9月,全国共实现出口10740.6亿美元,同比增长22.3%;同期进口总额达到8930.7亿美元,同比增长29%;实现贸易顺差1809.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7%。在成本、价格和需求下降压力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出口环境出现了明显的恶化。以中美贸易为例,2008年1—8月我国对美出口增长10.66%,扣除人民币汇率升值5.7%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0.1%的增长,对美出口实际贸易收益是负值。

  (三) 投资与消费增长保持稳定,结构持续改善

  1— 8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84919.7亿元,同比增长27.4%。在投资结构上,第三产业新增投资达到45495.6亿元,高于去年同期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新增投资为38143.9亿元,比去年同期略有下降;第一产业投资达到1280.1亿元,增幅高达63.5%,体现了我国对农业生产和“三农”问题的重视。
  1— 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8439.2亿元,名义增幅为21.9%,较去年同期增长6.2个百分点。在消费城乡结构上,城乡消费都出现了明显的增长,其中城市消费2达到54292.9亿元,占总消费额的79.3%,较去年同期增长22.6%;村镇消费为14146.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9.3%。

  (四) 人民币汇率的市场调节机制初步形成,货币供应量趋于稳定

  8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为44.9万亿元,狭义货币(M1)为15.7万亿元,流通中的现金(M0)为30851.6亿元。同期,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292732.4亿元;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450172.3亿元,人民币贷存比率下降,信贷风险得到了必要的控制。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化,人民币的双边波动态势开始出现,投机气氛有所淡化。2008年8月末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水平为685.15,较7月末贬值20个基点,幅度尽管不大,但象征意义明显。

  (五) 工业企业增速减缓,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企业利润大幅度下降

  1— 8月,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低于上半年16.3%的平均水平,比去年同期回落2.7个百分点。企业工业增加值普遍下降,企业的生产运作环境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恶化。受到紧缩货币政策、人民币汇率升值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中小企业经营和发展出现了很大困难,上半年全国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另外,由于第三季度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有可能导致乳制品企业和其他相关的饮料和食品企业出现生产经营上的困难,并形成新的倒闭风潮。

三、 财政收入状况

  第三季度财政收入的主要特点是,收入规模依然庞大,但增速迅速回落,主体税种增收难度很大,非税收入明显下降。2008年8月所出现的财政收入增速同比下降的情况,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短期现象,除非宏观经济结构实现了优化调整,国民经济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市场信心和企业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恢复,否则我们必须要适应在财政收入低速增长的情况下,加强公共预算和政府绩效管理的新要求。

四、 宏观调控与财政政策要点

  这个阶段的宏观调控,既要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又要控制输入性通胀对社会和经济的不良影响,还要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冲击与扰动,政策的协作性和严谨性的要求大大提高。

  (一) 宏观调控的基本政策框架

  在现阶段,除非宏观经济形势出现了严重急剧恶化,我们并不赞成立即推行积极财政政策——中国目前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是隐性的和深层次的,大规模的积极财政政策对解决这类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并无明显裨益。考虑到前一阶段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为货币政策的总量性调控预留了大量的空间,现阶段经济宏观调控和财政政策运行的核心方案是:构建适度的宽松货币政策和稳健财政政策搭配的总体框架,货币政策通过对流动性和投资需求实施调控以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和市场的自我调整能力;财政政策着力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予以克服和解决,对外参与全球联合行动,实现政策协同,对内科学分析和控制矛盾,推行审慎微调。但是,也必须做好应对危机失控的准备,在财政收入增速大幅度下降的背景下,我们要及时研究发行国债扩大内需等相关政策预案。

  (二) 宽松型货币政策的实施建议

  宽松型货币政策是指适度放宽对货币供应量的限制,充实市场的流动性;通过调低利率水平,降低企业获得资金的成本,提高投资需求,刺激经济增长。

  1. 参与全球金融政策协调,适度调低利率

  央行实施降息的政策同时兼顾内部和外部经济调控的效果。内部效果主要是指降息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投资能力和生产积极性,并适度补偿企业劳工和生产资料成本的提升;外部效果是指在全球主要国家都处在降息周期时,如果中国继续保持较高的名义利率,容易激励外部游资继续涌入中国,持续抬高国内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形成新的风险源泉。对于房地产市场,适度的降息可以逐次击发各个层次的有效需求和供给,避免“断供潮”的发生和房地产领域的系统性风险。

  2. 提高中小金融机构的自救能力,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中小银行的海外投资纷纷出现风险,甚至已经形成了巨额损失,这一损失使本就资金规模有限的中小银行资金链条绷紧,企业的信贷能力和盈利能力都受到了较大的束缚。为避免来自银行领域的流动性紧缩,央行需要根据危机的发展情况适时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保持银行的贷款发放和盈利水平,提高银行的自救能力。

  3. 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

  在美国次贷危机全球化的过程中,主要发达国家的存款保险机构发挥了重要的援助和缓冲作用。我国的银行体系事实上拥有着国家给予的隐性主权信用,这种信用既使银行在其经营中存在明显的“道德风险”,又使财政承担了过多的义务和责任。适时探索中国式的存款保险制度,构建兼有保障和监督性的存款保险机构应是央行在下一阶段需要考虑的重要事项。

  (三) 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要点

  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应以全球政策协同为基础,现阶段财政政策需防御全球金融危机的间接影响和扰动,主要要点包括:

  1. 克服房地产风险,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力度

  在当前情况下,建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有效搭配,一方面对房贷政策不予放松,继续挤压房价泡沫,消除热钱的投机空间;另一方面应当加大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力度,加速房地产市场的结构转型。与此同时,由财政政策为正常的住房需求提供贴息支持,以避免断供潮的发生,缓解当前房地产行业所面临的困境。

  2. 扩大内需,对冲外部风险

  为避免外部需求波动给我国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不利冲击,我国应由目前的外部需求拉动转为内需主导。择机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取消储蓄存款利息税,加快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落实补贴政策,增加对中低收入者、困难群体的生活补贴等,通过多种措施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与此同时,加速推进增值税转型,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东部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对企业技改和研发投资给予适当的贴息和其他优惠,以提高企业投资热情。

  3. 促进产业结构平稳升级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外向型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加工制造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经营形势与生存危机。各地政府也应加强对再就业的培训和指导,甚至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让民众感到政府愿意与企业和从业者共渡难关。在推行这些“治标”措施的同时,还应大力推行产业升级的“治本”之道。财政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科技支持力度,并推动形成有利于企业和整个社会创新发展的大环境,为企业和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创造条件。

(本报告中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和国家税务总局网站。)

  相关稿件
· 金融危机将波及东南亚国家制造业和出口行业 2008-10-24
· 金融危机下国内的健康产业依然“健康” 2008-10-23
· 应对金融危机 华盛顿下月举行全球峰会 2008-10-23
· 保尔森:中国在金融危机中发挥积极作用 2008-10-23
· 俄罗斯: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2008-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