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轮动与产业轮动同步启动中国新一轮经济景气周期
    2008-09-26    张茉楠    来源:经济参考报

  摘要:发展要有前瞻性,准确预见才能引导经济走出困境。当前主导中国经济发展的两条主线是区域轮动与产业轮动,区域整合就是在区域轮动与产业轮动中需求契合点。将区域整合置于启动宏观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下,充分借助当前区域整合的发展契机,重视各区域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以及产业优势,实现从“以时间换空间”向“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转变,真正从区域“发展红利”中获取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

    区域经济是宏观经济的战略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也是宏观经济的缩影。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持续不景气、需求低迷、资源要素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压缩,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经济正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发展考验。今年上半年,长三角经济圈五项重要经济指标基本都在下降,工业增长速度陷入“瓶颈”,信贷、外贸出口增速也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当前的发展困境表明,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经济在经历一轮高速成长之后,均进入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如何摆脱区域经济发展的旧有模式,探索新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和资源配置模式,实现新的突破是决定中国未来经济走向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当前中国区域整合趋势凸显的三大战略背景

  区域整合是时下我国在国际国内经济持续不景气条件下,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迅速占领全球战略产业高端的新的内在动力。当今区域整合已经成为国际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区域整合也正在加速。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板块,到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推进,东、中、西、东北等各个经济区域全面崛起,呈现出区域经济积极轮动发展的多级格局,出现这一趋势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一) 借助区域整合实现经济转型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最佳选择

  中国经济当前处于周期回落和结构调整的压力集聚期。中国要探索新的经济发展路径有两条:一条路径是从空间上观察的,资源要素的区域整合优势,它将直接决定着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另一条路径是从时间上观察的,主导产业升级、轮动带动经济转型的路径。把这两条路径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到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架构。
  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看,较为粗放的低端生产力逐渐调整转移,新的高端生产力正在集聚,但还未真正释放能量。从总量上看,近几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未改变,根据地区GDP计算的地区经济发展离散系数(反映的是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情况,值越大,说明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越大,反之则越小)继续呈扩大趋势,即2002至2006年分别为0.806,0.821,0.823,0.840,0.848。然而中国的竞争优势也就产生于区域的二元结构差异。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区位优势各异,利用这一中国独具的多元化优势,可以通过区域整合和借势,利用增量调整和存量调整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从“以时间换空间”向“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区域整合是解决区域协调发展与经济转型的双重困境的最佳选择,它不仅能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重新布局产业链、而且能减少转型阵痛与成本,促进区域经济获得“发展红利”。

  (二) 区域整合是推进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中国经济增长的下一个重点是工业化、城市化释放出巨大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生产力能量,因此,区域整合要置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纵深推进的时代大背景下去思考。从经济规模上看,我国三大区域经济总量对国民经济总产值贡献度的挖掘潜力还很大。世界知名的城市群经济圈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相当高,例如美国三大城市群的GDP总量达到6.7万亿,约占全美国GDP的67%(三分之二强)。日本三大城市群的GDP总量达到2.86万亿美元,约占日本全国GDP总量的69%(三分之二强)。而2008年上半年,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到全国总量的17.5%、9.4%和9.5%,中国三大城市群的GDP对于全国GDP总量的贡献率只有36.4%(三分之一强)。相比之下,作为经济发展主力载体和战略制高点,中国三大城市群和经济圈远未形成国家财富积聚的战略平台。如何改变中国三大城市群“引擎”不足的局面,就迫切需要区域高效整合,提升总体竞争力,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 区域整合是我国主动实现产业内升级与产业域际转移的高效途径

  国内的产业转移实质上是全球产业转移的延伸。事实上,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也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全球大背景紧密相关。当前随着原材料、人力成本的上升,人民币升值、出口萎缩等因素的倒逼,传统发展模式既有的缺陷会被放大。在进入痛苦的调整期后,长三角、珠三角正在谋思求变,力求尽快实现产业升级与区际转移,因此在区域整合过程中互补性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日益成为热点和重点。例如作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首选地的江西省赣州市,就凭借自己铜、合金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的资源基础优势,通过珠三角区域的产业梯度转移,使产能及要素分布优化,不仅使泛珠三角经济区中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也将迅速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实现区域整合后的“双赢”。

  区域整合:启动新一轮经济景气周期的动力

  当前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周期有两种不同的判断,较为乐观的认为,中国经济的长波、长周期发展至少延续到2020年,奥运之后中国经济不仅不会萧条,而且会维持近10%的增长;较为悲观的认为世界经济正处于第五次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下降期,世界经济包括中国经济可能步入一个相对较长时间的低增长格局。我们不必评价这两种观点是否有道理,我们更关心的是中国经济周期的性质、主要特征以及能否寻求到新的发展引擎,延长本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或是启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从建国后我国历次经济周期的发展态势看,中国经济周期逐渐从过去的短周期向中周期过渡,周期持续时间不断延长(新一轮经济周期上升期到去年已经持续了8年),波动幅度减缓,波峰和波谷的位势从“高位型”向“中位型”转变,中国经济周期仍以增长型周期为主,会围绕潜在经济增长率在一个合理范围内上下波动。
  如果对中国经济周期的动力机制与发展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那么宏观调控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事实上,当前面临的美元贬值、能源价格上涨、需求下滑等都相当于对经济周期的外部冲击,而真正决定经济周期的还是产业结构特征、需求结构特征、资源结构特征以及区域结构特征等因素。由于中国经济仍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这决定了工业的周期波动与区域经济的周期波动仍是整个周期波动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区域经济结构升级与产业经济结构都将是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重要内生动力。

  (一) 由产业轮动带来的经济增长机制分析

  从时间维度上看,眼下我国正处在产业升级与转移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出现周期性小幅下滑有其客观必然性。由于上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高增长行业动力衰退,同时新的高增长产业生产力尚未真正释放能量,就出现了高增长行业的“转换缺口”。根据各国经验,经济启动,生产率加速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多、分工协作环节复杂的行业,即所谓“迂回生产”过程较长的重工业的起飞,劳动力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产业转移。 未来时期“中国制造”的战略重点已非过去的加工贸易/轻工业的低端制造,而是占领装备制造业、航空航天等全球战略产业的高端。因此,产业关联度高、需求弹性大、资金技术密集的先进制造业不仅决定了中国工业拓展的范围、深度和效率,也必将对拉动经济增长,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 由区域整合带来的经济增长机制分析

  从空间维度上看,经济的启动与飞速发展也有赖于一些经济比较活跃的核心区域的带动,即一国经济发展往往需要阶段性的区域龙头或者是引擎,对于大国而言,更需要多个引擎。从投入产出效率、产业链看,这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区域整合能够破解“转换缺口”的瓶颈约束,推动经济进入一个新的较快增长周期。随着区域整合进程的推进,资源配置、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转移的规模、范围都将越来越大,从而形成需求扩大、结构升级与产业转型、城市化进程、经济增长等新一轮的经济景气循环。

  (三) 在区域整合中寻求区域轮动与产业轮动的契合点

  综合以上分析,当前主导中国经济发展的两条主线是区域轮动与产业轮动。区域整合就是在区域轮动与产业轮动中需求契合点。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也能从区域轮动与产业轮动中找到答案。第一次区域整合浪潮。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基于要素和成本比较优势,建立在与港澳以及东南亚地区紧密联系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上,直接参与国际产业链的循环;第二次区域整合浪潮。上世纪90年代长三角的制造业跨越了单纯的来料加工生产模式,引来国际资本在本地孵化,形成了高层次的配套经济模式,促进了经济高速增长;第三次区域整合经济浪潮。2006年,提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战略合作。因此环渤海区域经济、东北制造业经济的迅速发展正是寻求区域轮动与产业轮动的契合点的“顺势而为”。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

  相关稿件
· 为三鹿问题奶粉患儿分层、分级、分区域救治 2008-09-17
· A股进入“价值投资”区域 2008-09-10
· 民政部:出台《行政区域界线界桩管理办法》 2008-09-05
· A股市场步入"投资安全"区域 2008-09-04
· 中报数据:A股市场正步入“投资安全”区域 2008-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