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8-09-19 作者:李华芳 来源:新闻晨报 |
|
|
华尔街的突变风云不仅将教育美国,也会带给中国很多启示。尤其是美联储的几番动作,在引起巨大争议的同时,也给了大众一个反思的契机。 美联储的动作并非一以贯之。对贝尔斯登的援助招来一片责骂声后,伯南克似乎谨慎了一点。但没过多久,美国政府就宣布接管两房。斯蒂格利茨旗帜鲜明地认为应该对援助说“不”。因为这就相当于私人部门获取利润,而公共部门承担风险,最后也就是纳税人承担风险。一个本应坚持自由市场原则的政府对私人部门的援助,将导致风险社会化,其中蕴含着长期的道德风险。也许是出于这种担忧,美国政府没有应对雷曼兄弟的求救声,不过在叫好声还没有停的时候,美国政府转而又将AIG收归国有。并且,18日美联储联合欧洲央行、加拿大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和瑞士国家银行等6家央行联合向市场注入1800亿美元进行救市,以避免全球性金融危机。 不过可以看出,美国政府也在救与不救之间徘徊。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情况同样是晦暗不明,股市下跌,房产市场也不景气,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救市”似乎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即中国政府也应该救市。但这恐怕是一个误解,美国的“救市”与希望中国政府进行的“救市”,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就好比不加三聚氰胺的奶粉与加了三聚氰胺的奶粉,表面上都是奶粉,但有性命攸关的差别。 坊间希望的政府救市,无非是希望政府给钱给政策,把股市、房市都变成政策市,然后占中国人口少数的投资者可以拿回自己的辛苦钱。粗粗一看,这种要求与美国的救市区别不大。不过问题在于美国的救市要经过一连串程序,各种意见都得到表达,且都公开透明。相反,中国的政策则往往是“半夜鸡叫”型。即便中国政府想救市,其能动用的手段也相当匮乏。周一的降低“双率”,似乎也并未给股市注入生机。 笃信自由市场的经济学家往往忘记向公众介绍市场经济赖以维系的两大基础,分别是法律和道德。前者是成文的正式制度,而后者往往是不成文的非正式制度,对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来说,两者缺一不可。由于次贷危机引致的一系列严重后果,除了从业者的道德风险之外,与法律监管上的宽松也不无关联,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监管不力,政府难逃干系。或许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种理论能确切理解经济周期,但如果市场上的人们互不信任(由于从业者的道德风险),并且也对政府失望透顶,那么大规模的信心崩盘就难以避免。 一旦信心崩盘,无论采用何种提振经济的手段,都难免失去效力,至少也会大打折扣。所以重建市场信心,远比其他手段要重要得多。在困境之中,如果没有信心,在转机来临之前,市场就已绝望而崩塌。那么在目前的情况下,政府可以有何作为呢?一是政策制定过程公开化,二是要严格依法监管,不要随意伸手干预市场。也就是说,政府首先要对市场有信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