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契机
    2008-09-05    作者:宋养琰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受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的融资成本增加、外部需求减弱、人民币升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008年1-7月,全国出口同比增长22.6%,与去年同期相比,出口增速减缓6个百分点。值得指出的是,22.6%的名义增长,如果扣除美元大幅度贬值、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和国内通货膨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实际增长率无疑将大打折扣。其中,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增速明显放缓,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不少中小企业面临停产甚至倒闭的困境。从长远发展看,出口企业面临的多种困境恰恰是推动企业升级换代,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一个良好契机。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进一步理清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思路,找准工作的着力点。

  一、 必须要把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外贸的平稳较快增长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从近期看,及时灵活调整外贸政策,防止外贸增长出现大起大落是当务之急。从长远发展看,必须在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上及早确立新思路,拿出新举措。时下人们谈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多数局限在优化进出口结构,扩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等比较狭窄的视野范围之内,而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恰恰是一项系统工程。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必须以外贸增长目标导向转变为先导,以外贸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外贸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和高级化、外贸地区结构的多元化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以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为重点,以政府完善灵活的外贸政策体系为保障,实行整体协调联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就外贸本身来探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途径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在发展目标导向,出口主体培育、改善外贸政策环境等方面首先取得新突破,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创造前提条件。

  二、 努力实现四个根本转变为保持外贸平稳快速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外贸增长目标要由单一出口创汇拉动经济增长向提升国家整体经济竞争力和确保宏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转变。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增长很大程度上锁定在出口创汇,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等短期目标上。正是基于这样的目标导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财政、税收等政策措施,使得外贸增长一路高歌猛进。但是,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的对外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加上当前持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以及日益多样的贸易摩擦,单纯关注外贸增长的总量和增速显然远远不够,有必要进一步上升到提升国家经济整体竞争力和确保宏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等更高层面来规划外贸发展的方向,惟有如此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
  二是外贸主体要实现由主要依靠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两分天下”向外资、国有、民营“三分天下”的转变。值得指出的是,在我国目前的出口当中有58%是由外商投资企业所完成。2007年民营经济蓝皮书数据显示,2006年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达3076.6亿美元,增长37.1%,仅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7.5%,较2005年提高1.7个百分点。另据统计,从2002年到2007年的五年中,非国有企业(内资)的出口总额增长近10倍,从2002年的327.7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976.8亿美元,但占全国出口商品的比重由2002年的10.1%提高到2007年的24.4%。在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浙江, 民营企业2007年出口额也仅占到全省总额的48.2%。考虑到出口导向的外商企业更多地与本地低成本的劳动力相结合,不排除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有随时迁移的可能性;国有企业特定的身份特征,加上国外许多国家对国有垄断性企业的警惕性,迫使我们必须要加快构筑日益多元化的外贸主体,尤其是更多地发挥民营企业的优势。
  三是外贸的产品和服务构成必须要多样化并不断升级换代,并逐步实现由主要倚赖有形产品向无形服务的转变。近年来,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2007年制成品出口占到出口总额的94.9%,其中,57.6%为机电产品,28.6%为高技术产品。应该说,无论是制成品内部,还是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都还有一定的调整提高空间。考虑到目标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市场需求将日益多元化并伴随着加速升级换代的进程,始终围绕市场需求变化,及时推进有形产品的多样化并不断升级换代是保持外贸平稳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要拓展外贸领域,充分挖掘服务业、文化、技术、人才等未来贸易的富矿。抓住当今世界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大发展的潮流,力争在外贸增长途径上实现新跨越,彻底摆脱资源、技术的束缚,占据全球贸易链条的高端环节。
  四是要加快构筑日益多元化的外贸目标市场,改变当前对美国 、欧盟、日本等少数几个经济体的过分依赖。“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风险性是不言而喻的。以往,美国是借世界的钱拿到美国国内消费,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国,美国以消费拉动了全世界经济增长,但是现在美国已经开始向外促进出口,这说明美国经济增长已经开始占用外需,即别国的GDP来拉动增长。面对全新的外贸发展环境,我们需要未雨绸缪,及早构筑日益多元化,富有缓冲弹性的外贸目标市场,实现多点开花,防止和缓解外部需求突变对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的严重冲击。

  三、 牢牢抓住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三个中心环节

  回顾30年的对外贸易历程,在坚持走开放式发展道路,推动思想解放和改革创新的基础上,外贸增长在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为了实现外贸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彻底转变,必须要切实抓好以下三个中心环节。
  一是要着力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外贸领域的竞争直接表现为企业之间的竞争。要想提升对全球资源和经济的控制力,必须靠跨国公司去实现。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跨国公司的全球化,只有拥有一批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跨国公司,一个国家才能拥有对全球资源配置的较大主导权,培育一批跨国公司对中国而言至关重要。为此,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消除部分国家对国有企业认识上的偏见,为国有企业实施跨国经营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建立起政府与民营企业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及时解决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困难,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二是要加强多双边和区域合作,依托境外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国内企业走出去。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总量的不断扩张,各种类型的贸易摩擦越来越频繁。为了有效突破形形色色的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以境外自由贸易区建设为依托,加快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失为一条新的途径。要把境外自由贸易区建设,作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跳板,打造一批境外生产加工基地、区域性总部基地,为国内企业进一步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积蓄力量和积累经验。目前,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南亚、非洲以及东欧等少数发展中国家,今后,要在加强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力争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内部和主要发达国家设立更高层次的境外经贸合作区,提高外贸竞争的层次和水平。
  三是要加快建立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体系和服务平台。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上看,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起稳定、透明、可预测的财税、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体系,明确政府对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融资支持、税收减免优惠、投资风险保障等鼓励政策,减少资源流动和重组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帮助各类走出去的企业有效规避政治风险、经营风险,鼓励各类保险机构开发面向“走出去”企业的多样化的保险产品和服务,解决“走出去”企业面临的时间困难。要及早建立全方位、一站式、高效率的企业服务机构,承担向“走出去”的企业全面介绍和宣传国外的法律法规和投资环境,投资风险预警,市场开拓等方位的咨询服务,防止不顾条件的一哄而起往外走,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负面影响。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经济所)
  相关稿件
· [公司透视]玩具出口小企业难御外贸“寒冬” 2008-08-29
· 玩具出口小企业难御外贸“寒冬” 2008-08-29
· 浙企"走出去"破解外贸困局 2008-08-25
· 开辟"第二战场" 浙企"走出去"破解外贸困局 2008-08-25
· 中国外贸收益也被“全球化” 2008-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