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通胀依然是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
    2008-07-18    钟伟    来源:东方早报

  昨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上半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了7.9%,其中,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7.1%,较上月回落了0.6个百分点。

  目前,金融动荡和通货膨胀在全球蔓延。美国的CPI接近4%,欧盟的CPI达到了3.6%,发达经济体的通货膨胀都在快速上升,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的通货膨胀大都已经在10%以上。全球经济面临从衰退到通胀的转折,而全球金融则面临从流动性过剩到流动性紧缩的转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要独善其身,达成4.8%的年度通胀目标既无可能也不现实。
  同时,我国经济过热的风险已经基本消除。上半年GDP增速10.4%,估计全年10.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增加值上半年为16.3%,估计全年为16.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上半年同比增长26.3%,估计全年为24.5%;消费增长上半年为21.4%,估计全年为19%;估计全年外贸总额为2.3万亿美元,外贸顺差2400亿美元,同比减少10%;全年PPI和CPI可能分别为8%和7.2%。
  从速度指标看,经济增长尚可,但经济绩效指标正在明显下行,例如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9.3%,但实现利润同比增长仅为20.9%,工业企业效益格局已经由前几年的增收快于增产逆转为增收慢于增产。今年全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可能负增长,居民实际收入在连续5年快速增长后,也将明显放缓,中央财政可能轻微赤字。因而与其担忧经济增速,不如担忧增长绩效。
  考虑到上述原因,防治通货膨胀理应成为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调控思路宜从“防过热、防通胀”的两防,向“防通胀、保增长、保就业”转型,相应的政策则应是紧信贷、松财政、管热钱、稳汇率、调退税、放油价、补粮价。
  当前防范通货膨胀的重点,则又应防范通货膨胀从严重转向恶性。我们可以把通货膨胀粗略地划为低于5%的温和通胀,处于5%~10%之间的严重通胀,以及10%以上的恶性通胀三类。如果能达成既防范了通胀转向恶性,又防范了经济严重失速,宏观调控就算基本达到了政策效果。
  我国的通货膨胀走势如何?三大因素推动通货膨胀在今明两年持续高位:一是食品价格,二是劳动力价格,三是原材料的价格。
  就食品价格而言,我国农产品(19.43,-0.06,-0.31%,吧)价格仍有补偿性上升的空间,我国国内小麦价格只有1600元/吨,国内的大米只有2600-3000元/吨,均明显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一些学者争辩说我国低粮价是因为低品质,这种说法令人失望。发达国家往往对农业进行扶持和补贴,不是说要增加农民收入吗?为什么在人多地少的中国,粮食价格反而比国际市场的价格更低?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反而愈大?粮价应该上涨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成了道义和社会问题。
  就劳动力价格而言,刘易斯拐点可能已经出现。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统计过去5年的数据表明,近年的农民工工资呈现明显上涨的趋势。2003-2007年,到本村以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工,人均月工资由781元增加到1055元,近三年来增长率均在10%以上。另外,国家统计局2008年4月统计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16.9%。在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幻觉消失之后,3.8亿进城务工人员普遍存在要求涨工资的要求。
  就资源类价格而言,目前,国内的资源类价格的管制难以持续, 2008年财政可能出现轻微的赤字,而2007年的财政盈余是GDP的0.7%。关于成品油和电力的价格存在很大的调整压力,基本思路宜调整成品油价格、稳定电力价格、补贴粮食价格。
  从上述三大因素看,上游资源类价格,中游工业品出厂价格,决定了下游的社会商品零售价格,在今明两年持续处于较高水平。鉴于此,我们认为,2008年下半年除投资之外,消费和外贸增长均将有所下滑,财政收入和企业盈利的增速均将放缓,通胀压力持续存在。2008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其中和就业密切相关的外贸和房地产都形势严峻。对于中国政府而言,最需要关注的就是在奥运会曲终人散之后,如何防治通货膨胀,并保住经济增长不出现大的滑坡,保住国内就业不急转直下。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相关稿件
· 巴曙松:通胀压力有长期化趋势 2008-07-18
· 宏观调控实现目标 防范通胀仍为要务 2008-07-18
· 美国面临通胀上升经济下行双重考验[图] 2008-07-17
· 莫让“增长偏好”怂恿通胀的脾性 2008-07-14
· 治通胀,缩小收入差距是治本之策 2008-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