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现实困境
    2008-02-01    郑万军    来源:经济参考报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曾是各地各级政府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当前,实施多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战略正面临着四大现实困境。

  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完全性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

  户籍以及附着其后的城市福利体制等各项制度和政策改革的滞后性和不完全性,导致了迁移者不能在迁入地永久性居住。这样就决定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暂时性、不稳定性以及流出和回流的同时性。如此而生的弊端,一是进城务工农民收入的不稳定。由于时常处于半失业状态,他们不得不经常外出找工作,一年下来的收入并不多;二是造成了较大的往返城乡间的交通成本。转移的不完全性决定了进城务工农民大都具有兼业性,他们既是城里的产业工人又是乡下的农民。也正因如此,农忙时节他们中的一部分还得返回农村。即便是撂荒所承包的土地,每到逢年过节他们也还是得返回农村。由于家还在农村,所以那里有太多的牵挂,是他们心理上的归属;三是进城务工人员周期性的城乡往返,对城市里其所工作的行业产生不利影响。这主要表现在每逢春节前后,一些大量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和部门都面临着严重的用工短缺问题,由此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

  二、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实际降低了留守人员的生活质量

  如果说存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度的话,那就是指相对于农村留守人员而言的青壮年劳力的转移。当前我国农村存在青壮年劳动力过度转移的现象已成不争的事实,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常年外出务工,虽然获得了不少的现金收入,增加了农家的经济收入,但却实际造成了留守人员生活质量的降低。这不仅体现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和情感的孤独以及老人的赡养问题上,也表现在留守人员的实际劳动量和劳动强度加大方面。

  三、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弱化了新农村的建设主体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需要培育新农民。但现实的情形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造成了农村的“‘空巢化”。尽管随着政府惠农支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到位,已有部分农民回流,但这毕竟只是少数拥有一定技术和资金的“佼佼者”,而不是主流,所以短期内农村的“空巢化”现象也不会得到改观。新农村建设中大量基础性工程的开展,以及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显然不是留守部队所能承担的。
  面对现实的困境,实施多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战略需要反思。困境的破解不仅需要现实可供操作的具体措施,更需要工作思路的创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减少农民。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战略的科学替代,农村人口转移不仅是破解现实困境的有效途径,更是发展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为此,首先需要进行制度综合配套改革,营造有利农村人口转移的制度环境,消除农民进城就业歧视,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同时,在积极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基础上加快现代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尽快建立城乡对接的社保体系,以此来构筑农村人口转移的绿色通道。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稳定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

  相关稿件
· 江西省计划安排2.52亿元资金培训农村劳动力 2008-01-21
· 访林毅夫教授:我们正在丧失劳动力优势吗 2008-01-14
· 低价人民币是否意味着低价劳动力? 2007-12-24
· 今年全年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将大幅度增长 2007-11-26
· “新欧盟”出现技术劳动力短缺 2007-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