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市场的“中国因素”与“经济租”
    2008-01-18    黄钟苏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2008年的第一个交易日,国际市场的大豆期货价格就创下了34年来的历史新高。与此同时,与大豆有关的豆粕、豆油期货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大幅飙升。
  按理说,大豆价格暴涨,黑龙江等大豆种植区的豆农应该喜笑颜开。但实际上,由于2004至2005年大豆市场走弱,一些豆农亏损,而水稻价格和玉米价格较好,于是调整种植结构,导致2007年大豆种植面积锐减。据估计,2006年黑龙江的大豆种植面积比2005年减少25%,2007年又比上年减少12%。但大豆价格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翻了一番!
  由于中国国内大豆持续减产,导致大豆进口剧增,价格一路上涨。2005至2007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占全球的42%,预计2008年将达44.7%,中国成为世界大豆第一进口国。
  显然,价格不稳定对中国大豆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后果几乎可以经济学“蛛网模型”完全加以解释。据此推测,基于2007年大豆价格上涨,如果今年中国乃至全球大豆生产面积大量增加,那么大豆价格能否继续上涨是有很大疑问的。
  大豆是重要原料,原料价格上涨又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提供了条件。大豆、豆粕等主要原料价格上涨,增加了饲料及其企业的生产成本,推动饲料价格上涨,最终导致肉类价格上涨。于是,国际大豆价格上涨,最终转移到消费市场,由广大消费者承担,并加剧通货膨胀压力。
  这样看来,稳定大豆价格,不仅关系中国农民和企业的利益,而且也关系到中国百姓的生活,具有国家战略的意义。正因如此,财政部宣布,2008年对大豆、小麦、玉米、稻谷、大米等原粮以及制粉产品征收5%至25%不等的出口暂定关税。
  类似的关税政策也出现在有色金属、钢铁等商品领域,因为中国在这些市场的遭遇,与在大豆市场的遭遇极其相似。在铁矿石、有色金属、石油等原料市场,由于需求量大增,中国成为全球供应商提高要价的关键对象,包括外国政府、商品投资者、中介机构、生产商在内的庞大群体,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形成合力,拉升价格,最终由中国买单。在这个大棋局中,正在崛起的中国几乎在与全球对弈。
  众所周知,全球商品市场之所以看涨,主要原因在于罗杰斯所谓的“中国因素”,也即中国经济增长导致的强劲需求增长因素。而“中国因素”之所以出现乃至成为关键,则是因为中国是个大国,一个崛起的大国。在这个崛起的大国,各种需求都在大幅增长,最终集中体现在对于各种原料需求的大幅增长。可以想见,由于原材料种类稀少、运用广泛以及自然分布或季节生产等因素所致的稀缺性,在下游商品需求大增的情况下,处于产业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在砍价过程中具有提价优势,因为原材料的替代并不容易。
  在经济学上,“经济租”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垄断地位所获收入中,超过要素机会成本的剩余。只要存在垄断,不管是行政、市场还是天然的,就可能存在经济租。获取、维护经济租或对其进行再分配的活动即所谓“寻租”。在此意义上,谋求经济发展但资源并不丰富的中国由于需求具有较强刚性,实际上在向垄断全球资源的国家和供应商交纳“经济租”。这种“经济租”表现为那些国家和供应商依据经济权力获取超额利润,因此最终结果可能是,尽管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从中获利最多的并非中国人民,而是欧佩克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俄罗斯等资源丰富的国家及其原料供应商。
  尽管不是原材料的主要提供者,但美国同样是“经济租”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凭借其在国际政治经济的巨大影响力,美国在商品市场具有巨大的市场力量,尤其是,美国可以凭借美元在支付手段与储备货币功能方面的垄断性,操纵美元汇率,加剧石油、黄金、有色金属等关键要素价格大涨。正是由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美国才可能通过出口货币、进口财富实现全球财富大转移,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将“落后国家”的财富无形中转移到美国居民和国库之中,并维护美元的国际通货地位。而由此产生的美元贬值、原料价格上涨所致的巨大损失,则有很大部分是由需求强劲的中国承担的。
  面对国际市场的种种经济租,中国的对策仍在于其大国特征之中。既然中国需求的微弱增长,可对全球市场的预期和表现产生影响,那么中国需求的微弱减小,也可对全球市场预期和表现产生影响。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正在推行的科学发展观、节能减排等措施都具有与上述“中国因素”相反的意义,因为这些措施将对上述“经济租”产生不利影响。概而言之,如果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居民、厂商等微观主体在原料价格上涨所致的市场变化面前,进行要素替代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适应性更高,那么将减弱上述“经济租”的影响。而这一切,又是建立在进一步改革开放和创新的基础之上,包括发挥市场机制扩大自有供给、加强对国外资源的收购、加强对全球市场的研究以及新能源和新技术的技术创新等等。

(作者单位:深圳市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