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车日”为何引发公众争议
    2007-11-02    本报记者:李佳鹏 实习生:章婧    来源:经济参考报

  开场白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无车日”的话题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关于是否在中国各个城市设“无车日”的讨论也越来越多。但赞同之声与争议之声并存,对于发生的一些争议应该如何看待?开展“无车日”活动有哪些好的经验可以借鉴?本报对此展开深入探讨。

引入公共交通理念

  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起源于欧洲,1998年在法国形成之初,重点就是“民众参与”,让民众感受没有小汽车的街道环境,从而使民众产生公共意识,进而逐步变成行动。2000年欧盟环境委员会将其改为欧洲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并且在每年的9月16日至22日定期举行。目前,欧洲有1000多个城市参与此项活动。
  去年建设部向全国城市发出邀请,北京、天津、上海、大连等108个大中城市正式签署了承诺书,参加今年9月16日至22日举行的“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
  对于缘何倡导“无车日”活动,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说,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是建设部借鉴国际经验与做法,向全国所有城市发出的一项重大倡议,是推进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构筑和谐城市交通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
  仇保兴说,据测算,开展“无车日”活动一天,可节省燃油3300万升,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约3000吨。欧洲的经验表明,“无车日”活动的开展,能使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得到更多关注。公交周及“无车日”活动旨在大力宣传公交优先理念,积极倡导绿色交通出行方式,进一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有利促进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引发公众争议

  “无车日”在社会各界引发了强烈关注,这在有车族表现得尤为强烈。在北京某外企工作的杨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觉得“无车日”活动非常有必要,也很有意义,它向市民倡导一种公交优先、环保意识的观念。更为重要的是,开展“无车日”活动,有利于节约能源,改善环境。如果每个月只随机抽出一天时间参加“无车日”活动,我一定响应。
  与赞同支持的观点不同,接受记者采访的部分有车族则进行了抱怨。北京公务员陈女士对记者抱怨说,如果“无车日”是设在双休日,我可以不开车。但工作日还要上班啊,我家和单位都离轻轨、地铁站很远,要是倒公交上班至少要2小时,万一堵车就更麻烦了。只有真正将公共交通发展到很便捷的时候,再推行“无车日”可能更实际一些。
  记者发现,“无车日”活动在引发广泛关注的同时,部分市民还提出了一些质疑。其中,有人质疑“无车日”部分路段实行管制的做法是否有法律依据;还有人认为“无车日”侵犯了公民对合法私有财产的使用权,甚至要求按比例退还当天的养路费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叶林认为,“无车日”是由政府倡导的一项活动,但不能有强制性命令,如果仅仅是因为“无车日”这样一个理由而强制一些路段不许通车,是不合理的。禁止通行这样的一些强制性规定,即使是搞试验、试点,也是需要征求群众意见的。
  关于有人提出的按比例退还养路费问题,叶林说,提出这些意见的人往往不是真的要求退费,因为很难计量到底需要退多少费用,这些提意见的人只是不满政府把自愿性的活动变成政府支配下的活动,他们这样提出是在表达他们的呼声和不满。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雷明教授认为,“无车日”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在其具体实践和操作中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克服和进一步完善的。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与现代两种价值观的冲突,更在于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碰撞。
  “如果我们注意到,汽车特别是家庭汽车在给一部分人提供交通便利的同时,由于尾气排放污染致使大气质量下降,给他人甚至自己带来严重健康损失时,其文明性自然也就没有那么高,甚至有些已经成了不文明的。而要纠正这些从传统文明观看似文明的不文明的行为,将其转化为现代新型生态文明观下的文明行为,遇到固守传统文明价值取向的一部分人的不理解甚至阻挠和反对,也就不足为怪了。”雷明说。

专家建言

  尽管部分人士对“无车日”提出了异议,但接受记者采访的大部分人士认为此项活动有利节约能源改善环境,一些专家还提出了具体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孝正给记者描绘了一套大城市交通的理想型方案——公共自行车加上公共交通的“两公”模式,并为我们算了一笔经济账。
  周孝正教授提出的理想模型中,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大约需要1000万辆公共自行车,30万辆公交车,70万辆出租车,再加上地铁。“这样上班族可以出家门后骑车到地铁或城铁站,出了地铁城铁再乘一辆公共自行车到达工作地点,实现门到门的服务。初算需要1000万辆公共自行车,一辆车最多500元,这是50亿元的预算。而北京市每年因堵车造成的损失大概就100亿,再加上对环境的污染、车祸的损失,代价很大。30万辆公交车和70万辆出租车的司机每人每年向国家交一万元国税,每个月800元,可以收100亿元国税,还能让100万个司机的家庭过上小康生活。”周孝正说。
  周教授补充说,理想方案只是一种模型,可能一段时间内达不到,但可以不断完善并向其靠近。反之,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会带来一些环境的恶果。一方面,修路工程还要继续,路修得多,城市的热岛效应会增加,城区将更加酷暑难当;另一方面,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必然不断涨价,车主负担会不断加重,而资源也面临耗竭;此外,汽车尾气导致空气中的铅含量大大增加,人们患病的几率和人数也会增加。
  叶林教授认为,政府除了经济、法律的手段,还需要切实地给民众一些好处,如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增加公交车数量,增加地铁线路,合理安排站点等。此外,还应提高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每个人都不会觉得自己的一辆私车会使环境污染多少,但是正是由于这种想法导致了城市的交通和污染问题的严重化。因此官员、公务员要做好带头和榜样的作用。政府不能采取强制手段不许群众在一些公路上通行,但是对公务员可以倡议并要求他们起带头作用。在公务员中首先提倡这种社会责任感,然后一步步带动百姓。

背景链接

  一、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将每年9月22日定为上海市“无车日”。
  二、9月16日至22日,以节能减排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城市“公交周及无车日活动”在国内108个城市同时举行。为迎来22日的首个无车日,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城市均宣告加入此活动,并签署“无车日”承诺书。作为承诺的一部分,活动期间,城市政府领导须带头参与活动,乘坐公共交通、步行或骑自行车上下班。

  网友之声
  ■ “无车日”那天,空气质量的确好于以往,路上的车流也畅快多了。但就是公交车太挤了,站台上站满了等车的人,几趟车都挤不上去。

  ■ 无车日应该是引导,不应该是一种行政手段。不能政府一句话就决定了,因为这确实忽略了一部分人的出行问题。

  ■ 不能把“无车日”误读为“无车坐”。我认为,解决公共交通的运力不足,在无车日对市民乘车制定一些优惠措施,才会使“无车日”里市民能真正感到方便、快捷,才能将“无车日”坚持下去。

  ■ 其实,每月推行“无车日”并不是要禁车,而是要通过这一放弃小汽车而改乘公交车,或步行、骑自行车的方式,引发公众的思考:我们能否换一个更节约的方式来生存和发展?我们能否给城市的交通减轻一点负重,给自然少添一些伤痕,让城市享受片刻的安静与舒缓?

  ■ “无车日”是公益倡导,只能号召和响应。

  ■ “在当下中国,汽车不仅是代步的工具,很多时候仍然是高人一等的身份象征,公务车象征着公权力,私家车象征着中产生活。所以,无车日不但是节能减排的需要,更是一种观念的更新。”说得太好了!

  ■ 城市的私家车要有序发展,在繁华的都市要限制小车,要把小车引导到城郊,让小车的优势充分发挥。而城市要减小泊位,大力发展公交。

  ■ 很想念那个以自行车代步的年代,那时的空气是清新的,身体是健壮的,腿脚是灵便的……

  ■ 无车日不错!但别老是号召老百姓,人家可是在花自己的钱呀。要就让官员们多来点无车日。直至取消不必要的配车。这样,司机、油耗、养车费用都节约了。电子政务的今天,更是可行!
  (据新华网)

    [大家谈] “无车日”宜倡导为主

    不可否认,“无车日”出发点是好的,各地政府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来减少城市的拥堵,降低城市污染。但是倘若用强制的手段来达到“无车日”,其做法本身是值得商榷的。
  笔者以为,“无车日”应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而如果自愿变成了一种强迫,就难免出现抵制情绪。甚至有人质疑这样做是否有法律依据的,还有的认为“无车日”是侵犯了公民对合法私有财产的使用权,等等。[详情]

  相关稿件
· “月月无车日”是对“无车日”意义的歪曲 2007-10-29
· 昆明糟蹋了“无车日” 2007-10-29
· 昆明率先在全国实现每月都有“无车日” 2007-10-29
· 月月“无车”日欲速则不达 2007-10-29
· 无车日需要自下而上的开展热情 2007-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