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菜籍贯不是京
    2007-10-31    汪朗    来源:经济参考报
  京城有一怪,多名厨,少名菜。
  1983年,商业部搞过一次全国名厨技术表演鉴定会,由各方专家在人大会堂现场品尝,现场打分,最后评选出全国最佳厨师。记得当时的评委,除了烹饪圈内的高手外,还有溥杰、王世襄等见多识广的吃客。最后评出的十名最佳厨师中,北京一地就占了四个,有康乐餐馆的常静(女)、丰泽园饭庄的王义均、北京饭店的高望久和陈玉亮。京城多名厨,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北京这些名厨的看家本事,却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菜。常静的参赛作品有炸瓜枣、桃花泛、翡翠羹,标明就是江南风味;王义均表演的则是葱烧海参、清炒鲍贝这些正儿八经的山东菜;高望久师承川菜名厨黄子云,奉上的是三元牛头、开水白菜、口袋豆腐;陈玉亮则是谭家菜传人彭长海的徒弟,黄焖鱼翅、罗汉大虾、柴把鸭子是其拿手好戏。谭家菜虽然在北京成的名,其滋味却主要取自苏粤,创始人谭宗浚、谭瑑青的籍贯更远在广东南海。京城少名菜,由此亦可见一斑。
  即便是眼下人们公认的京城名菜,如果按创立人的籍贯确定其归属,也很少能留在北京名下。京菜中最著名者,莫过于“两烤一涮”:全聚德的挂炉烤鸭,烤肉宛、烤肉季的烤牛羊肉,外加东来顺的涮羊肉。这“两烤一涮”的创始人,除了烤肉季的季德彩是通县人氏,属顺天府管辖,与北京城沾点边儿外,其余全是外来人口。不但“外”,而且“穷”,搁到现在,大概就得归入“盲流”。
  烤肉宛的先辈,来自河北大厂,原来靠摆摊糊口,属于“马路游击队”;东来顺的创办者丁德山,原籍河北沧县,先前境况更惨。丁氏弟兄三人最早靠走街穿巷卖黄土为生,勉强算个有业游民。北京城过去全是土路,大街之上积满浮尘,皇上到宫门之外溜达溜达,事先要净水泼街,黄土垫道,不然就得成了土猴儿;一般人家到了冬天也要买黄土,掺在煤面之中摇成煤球,以此取暖。因此京城三百六十行中,有卖黄土这一行。直到1903年,丁德山才在东安市场支了个摊儿,卖点熟杂面和荞麦面扒糕;1914年,才正式挂出东来顺羊肉馆的招牌。至于大名鼎鼎的全聚德,创办人杨寿山也不是北京人氏,祖籍河北冀县的杨家寨。十几岁时,因家乡遭灾无法维持生活,杨寿山跑到北京谋生,起初在前门一带趸点儿生鸡生鸭零卖,积攒下一点本钱后,才在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年创办了全聚德。算下来,这已经是一百四十多年前的事儿了。
  不仅掌柜的如此,这些饭馆的当家厨师,也多为外地人。以全聚德为例,挂出招牌之后的几十年,负责烤鸭的师傅总共只有三个,单线联系,代代相传。最早的师傅姓孙,据说曾经在宫廷里伺候过皇上,烤鸭子就是由他引入全聚德的。孙老师傅临退休,把手艺传给了蒲长春;蒲长春干到七十岁,准备回家养老时,又将手艺传给了张文藻。时为1932年。三代烤鸭高手,一水儿的胶东人。如果当时有哪一个心里不痛快,撂挑子回家,或是查户口时没有就业许可证被清退回乡,烤鸭子没准就成了烟台一带的名菜,再没北京的份儿。幸好当时还不兴就业许可证。
  北京人为什么让这么多外地人掌管自己的嘴巴?大概是环境使然。北京尽管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但是论物产,比不得江浙两广,论庖艺,也难有太多说道。在此建都的契丹、女真、蒙古乃至清代的满族,以前长期游牧渔猎,于饮食上并不甚讲究。元代饮膳御医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中所列菜肴,有炒狼汤,熊肉羹,獭肝羹,马肚盘,还有什么乌驴皮汤:“乌驴皮一张,捋洗净,右件蒸熟,细切如条,与豉汁中入五味,调和匀,煮过,空心食之。”这类玩意儿,吃个稀罕凑凑合合,其味道则未必佳。
  满族入关在北京安营扎寨后,也带来了一些特色食品,像血肠,包儿饭,还有什么四大酱:炒黄瓜酱、炒胡萝卜酱、炒豌豆酱、炒榛子酱。炒黄瓜酱的做法为:“将黄瓜洗净,切丁,用精盐拌匀,腌出黄瓜里的水分,滗出不要。将瘦猪肉也切成细丁。将熟猪油倒入锅内,置于旺火上烧热,放入肉丁煸炒至干,随即加入葱末、姜末和黄酱炒二至三分钟,待酱味浸到肉中后,放入黄瓜丁、绍酒、酱油、味精略炒,勾芡淋油即成。”味道似乎还不错。不过,天天都是四大酱,人难免会变成咸菜。所幸的是,北京人于饮馔上并不排外,只要是好东西,不管本地外地,统统揽入麾下为我所吃,这才使京菜增添了不少成色。
  如果当时官府以保障本地就业为由,将外地人外地菜一概轰出城门,北京人现在大约只好啃窝头,喝豆汁儿,连臭豆腐也没得一块吃。因为王致和据说也是外地人。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