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探微
    2007-09-19    汪朗    来源:经济参考报
  北方人吃白面也吃大米,南方人吃大米也吃白面。面食之中的主力,是馒头及其衍生产品——不同馅料的包子。如果没有了馒头,中国人的一日三餐便会单调许多,那日子实在是不太滋润。
  说包子是馒头的衍生产品,其实并不十分确切。古时候,凡是面粉发酵后蒸制的吃食,无论是否有馅,起初统称蒸饼,后来都叫馒头。以后,为了表示区别,一些地方把无馅的划为馒头,有馅的归入包子。但这并非国家标准,许多地方并不遵从。至今,上海仍把生煎包子叫生煎馒头,河北、湖北的一些地方又称馒头为包子;浙江温州更有意思,把馒头叫作实心包,把包子称为馒头。实在是扯不清。
  中国的馒头,西方的面包,同为人类饮食史上的重大发明。在此之前,尽管早已有了小麦,但由于缺乏合适的加工手段,无论东方西方,人们主要用其来煮粥喝,一煮就是几千年。及至人们掌握了面粉发酵技术,发明了面包和馒头,饮食才逐渐丰富起来。据记载,早在公元前1550年,古希腊的克诺索斯已经有了磨面女工、厨师和面包师等职业;公元前150年,罗马出现了最早的面包房,以后官方还向所有罗马公民分配面包。中国的馒头究竟始于何朝何代,目前似乎尚无定论。中国的文人历来只想着治国安邦,只知道记录解释君王们的最高指示,对老百姓是吃馒头还是喝粥这样的琐事往往不屑一顾,因此考证馒头的起源还缺乏可靠的资料。
  不过,传说中馒头的发明人倒是有的,这就是无所不能的诸葛亮。据宋代高承所撰《事物纪原》中说:“诸葛亮南征将渡泸水,土俗杀人首祭神,亮令杂用牛、羊、豕肉包之,以面像人头代之……馒头名始此。”也有人据此解释,馒头原名蛮头,蛮人之头也,后人嫌不雅,才改为现在的名字。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曾经把这馒头祭江的场面演绎得颇为壮观,很有点想像力。不过,诸葛亮发明馒头的说法有许多疑点。用来包肉的白面是否经过发酵?如没有,则与真正的馒头有着本质的不同,而经过发酵的面又很难塑造成人头的模样。再有,诸葛亮的“馒头”都扔到江里了,除了游鱼之外,又有谁能知道其味道如何?不知其味,此“馒头”又如何能大行于天下?
  把诸葛亮与馒头扯在一起,其实并不奇怪。中国人干什么事都愿意借名人以自重,饮食行业亦如此,喜欢将某个名人作为本行的祖师爷,否则便显得不够正宗。开肉铺要供樊哙,因为他原先是屠狗的,以后又被刘邦封侯。豆腐店供奉的是刘安,因为他当过淮南王,乃汉室宗亲。至于蛋商,供奉的则是太乙真人。因为小说《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出生时是个肉球,后来被太乙真人收为徒弟,肉球与鸡蛋鸭蛋形状相似,于是这位太乙真人就便成了卖鸡蛋的祖师爷了。也真亏得有人想得出来。
  比较起来,日本人在馒头问题上倒是实在一些,在史书中认定本国的奈良馒头的始祖是中国元代的林净因。这林净因是北宋隐逸诗人林逋一族的后人,在1350年(元至正十年)随日本高僧龙山德见东渡日本,把中国馒头的制作方法带到了东瀛,并将馒头的馅料从肉、菜改为日本人喜爱的红豆,因而颇受日本朝野的欢迎。当时的天皇还曾赐宫女与林净因为妻,并生下两男一女。以后林净因重回故土,其妻儿和后代则一直留在日本卖馒头,还编纂出版过日本馒头辞典《馒头屋本节用集》。600多年来,每年4月19日,日本食品企业界人士都要聚会在今天的奈良林神社,隆重举行朝拜馒头始祖林净因的仪式。这位在日本妇孺皆知的日本馒头创始人,中国正史中却只字未载。
  有没有馒头吃,人们的感觉大不一样。苏轼当年虽被谪贬到海南儋州,但诗兴犹在,因为有荔枝吃,还有馒头吃。他曾为吃馒头而赋诗一首:“天下风流笋饼餤,人间齐楚荤馒头。事须莫与缪汉吃,送与麻田吴远游。”这吴远游也算幸运,只与东坡先生一道吃吃馒头,便使姓名流传至今。苏轼的弟弟苏辙曾奉皇帝之命出使辽国,虽说受到重用,却没有好心情。盖因当时辽国还没有馒头吃,还在喝粥吃饭。饭是半生的,还要“渍以生狗血及生蒜”,实在难以消受,于是只好喝粥。苏辙也曾赋诗一首:“春粱煮雪安得饱?击兔射鹿夸强雄。礼成即日卷庐帐,钓鱼射鹅沧海东。”看来是饿得够呛。
  如今,人们已不再因馒头而吟诗作赋,可供选择的吃喝比过去不知丰富了多少。这自然是大大的好事。如果能多对馒头之类的问题做一些研讨,少一些不着边际的空泛议论,则更好。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