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袋鼓了,理财渠道多了,投资收益高了"
从百姓“家庭账本”看变化
    2007-08-28    林仲旻 俞丽虹    来源:经济参考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近五年来百姓“家庭账本”上的数字在发生悄然变化。存款储蓄已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基金、股市、房地产等投资方式让许多上海人多了一些“业余爱好”。
  刘玫在一所重点高中执教多年,并担任学校“理财协会”负责人。丈夫是出版社编辑,女儿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父母则在老家退休养老,是较为典型的上海家庭模式。
  “五六年前,我每个月的工资收入是2000多元钱,现在差不多翻了一番。”刘玫说。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250元,而2007年1月至6月,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12278元。
  收入的增长,让许多人萌生了“用钱生钱”的理财念头。刘玫告诉记者,早些年,在她的“家庭账本”上,银行储蓄占到90%,股票投资仅占10%,因为“把钱存在银行里,风险最小、最稳定”。但2005年以来股市逐渐升温,上证指数从千点左右涨到了5000点以上,赚钱效应明显,刘老师的家庭资金分配也变成了30%投资股市,30%购买基金,30%用于定期存款。
  “储蓄是很必要的,但钱存在银行里收益有限,况且‘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刘玫说,这些年,百姓面前的理财渠道不断增加,可以炒股票、炒基金、炒外汇、炒黄金。一些外资银行也把目光瞄准了个人理财市场,推出针对高端客户的理财产品。
  “投资高回报常常伴随着高风险,所以,我们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了股票、基金、储蓄各占1/3的组合方案。”如今,刘玫一家原先投资于股市的几万元资金,已经“跑赢”银行储蓄,增值幅度超过100%。
  刘玫的父母是合肥的退休教师,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他们仍然选择把所有的积蓄都存进银行。我曾经劝他们适当改变一下投资理财方式,但妈妈患有慢性病,‘稳’字最重要。”
  近些年投资理财的收益让刘老师一家的旅游出行范围悄然扩大。2004年,他们首次前往香港、澳门游览,此后几年又陆续去了泰国、日本。旅游在“家庭账本”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平均每年的旅游支出已经增加到一万元左右。
  而让刘玫颇感遗憾的是,她错过了房产投资的好机会。“我们属于观望派,所以错过了最好的时机。2003年曾打算换套新房子,结果一犹豫,原来的预算已经远远赶不上房价的上涨了。”刘玫说,由于房价连年攀升,目前,她家附近的二手房价格已从2003年的每平方米2000多元涨到五六千元左右,但同一区域内的新房价格涨得更快。
  刘玫表示,自己的下一个家庭理财目标,就是要用投资股票、基金赚的钱,尽快买一套新房子,既改善居住条件,又是一项新的投资。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