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之贵贱
    2007-05-11    汪朗    来源:经济参考报
  面条应该算创立大宋王朝的功臣之一。
  一千多年前,宋太祖赵匡胤还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统率精兵,权倾朝野。他见新皇帝年幼,遂萌废立之意。一次赵匡胤要领兵北征,京城开封顿时流言四起,说是“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富商大贾闻讯纷纷外逃,市面大乱。老赵一见事已泄露,生怕篡位不成引来杀身之祸,于是急忙赶回家中向姐姐讨教:“外面人言汹汹,如何是好?”赵姐正在厨房做饭,闻听此言,抄起面杖就抡,厉声说:“大丈夫临事自己拿主意,到家里吓唬女人家算什么本事?”老赵挨了一顿擀面杖,心里踏实了,决心照既定方针办,这才当上了皇帝。如果当时老赵家不吃面条,没准儿也少了赵匡胤陈桥兵变皇袍加身的故事。当然,光吃面条还不行,还得有个胆大心细遇事不慌的主儿,敢跟老赵当面抡擀面杖。此事说明,头发和见识并非反比关系。所以后人往往惧内。
  宋代面条已经相当普及,做法也多起来。除了水煮,又有了炒、焖、煎等花样儿。据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南宋临安已有专门的面食店,售卖的面条包括猪羊庵生面、鸡丝面、三鲜面、鱼桐皮面、盐煎面、笋泼肉面、炒鸡面、大熬面、子料浇虾臊面、银丝冷淘、耍鱼面等。名目繁多,勾人涎水。
  冷淘就是凉面,唐时已经流行开来。潼关之西有一野狐泉,相传泉水是野狐狸刨出来的。于是有人在泉眼附近开了一家野狐泉店,专卖冷淘。由于拿“野狐狸”做卖点,生意很是不错,“过者行旅止焉”。当时朝廷官员,办公可享用免费膳食,冬天除正常饮食外,还要添加汤面和黄米肉粥,“夏月加冷淘、粉粥”。
  冷淘之中的槐叶淘,曾经让杜甫老先生馋虫乱爬,诗兴大发,赋得《槐叶冷淘》一首:“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比珠。……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君王也要尝尝鲜,可见冷淘的地位还是不低的。
  杜诗毕竟不是食谱,读过之后让人还不太明白这槐叶冷淘如何料理,倒是宋代林洪的《山家清供》说得比较清楚:“于夏季采槐叶之高秀者,汤少瀹,研细滤清,和面做淘,乃以醯、酱为熟齑,簇细茵以盘行之,取其碧鲜可爱也。”看来,这槐叶冷淘普通人家皆可为之,无非是榨取槐树叶的汁液,和面,煮熟,凉水冷却。吃时再拌些酸咸之物。不过,眼下虽已是初夏,在京城还是别惦记槐叶冷淘为好。老杜写诗时,尚不知环境污染为何物,更没见过敌敌畏。
  尽管面条与赵匡胤有些瓜葛,而且在宋代已经蔚为大观,但赵氏后代对面条似乎并不怎么认账,无论请吃吃请,膳食之中绝少其踪迹。南宋度宗一次过生日,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提前一天凑份子给他祝寿。寿宴之上是又歌又舞,又吃又喝,百官们给皇上进了九盏酒,说了不少遍万寿无疆,可让皇上吃的主食只是干饭、胡饼、莲花肉饼、独下馒头、水饭之类,一碗寿面也没得。当时民间习俗,小孩子刚生下来就要吃汤饼即面条,“必食汤饼者,则世所谓‘长命’面也。”可皇上老大不小了,过生日却只是吃干饭,未免差点意思。不过,这差点意思肯定是万岁爷的意思,不然臣子何敢如此。
  后代宫廷之中,也基本没有面条的地位。清宫御膳房分为荤局、素局、点心局、饭局等,各类菜点都有专门机构负责,包括熬粥,唯独面条靠边儿站。慈禧太后过生日未见吃面记载,只由点心局制作四盘寿桃了事。素局承办的各类汤菜中,倒是有片汤、疙瘩汤、拨鱼儿汤等,但这些玩意儿只是面条的远亲,并非直系。清代皇上宴请臣子也很少吃面。康熙、乾隆办过几次千叟宴,把几千个白胡子老头从各地召集到宫中聚餐,算是大饭局了。老干部中最老的超过百岁,早已豁牙露齿,最合适来碗热汤面,但皇上偏偏不给,让他们吃什么肉丝烫饭。估计不少人得消化不良。
  面条不受帝王待见,恐怕是性格使然。吃面条得人等面,不能面等人,刚出锅就吃的面条味道口感最好。北京人吃面讲究“锅挑儿”,可谓深得其中三味。可是皇上吃饭总要端架子,一是没准点儿,什么时候想吃马上就得备好;二是传谕后,一百多样饭菜得一齐上桌,少一样厨师就得挨板子。于是,御厨只好把饭菜先做好了,再用蒸锅保温,随时候命。其他菜点好歹还经得起折腾,面条如此这般之后,就散了架成了糊糊。这等货色,当然没有资格成为御膳,所以面条注定只能与百姓为伍了。不过,对面条来说这未尝不是好事,起码还有懂得“锅挑儿”的知音。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