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4-03 本报记者:刘璐璐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3月末,记者来到被誉为“北京最美的乡村”南河村,只见一列列塑料大棚整齐地排在村路旁,路上很难见到一个人。 原南河村党委书记刘宝田对记者说:“大家都钻进了大棚,南河村人人都有活干,没人站!” 在南河村村委会办公地,记者见到了已经拥有两个大棚的农户丁景仁,64岁的老丁正和其他120多个同乡,一起参加村委会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联合举办的小额农贷推介会。 老丁说,2006年银行给他贷了两万元种香菇,今年还了钱,还赚一万多元。“2007年我又增加了个棚,继续种香菇,准备再贷两万元。”老丁兴致冲冲,对新开棚的前景十分看好。 南河村属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全村1280口人,耕地仅1595亩,多荒滩,村集体无企业。2004年前,南河人主要靠挖沙卖沙生活。像老丁这样的六口之家,那时候一年的收入也就2000元左右。 “南河那时候很穷,大家只是维持生活。”村主任李树忠说,从2004年开始贷款盖大棚后,去年村民人均收入约5800元,今年的目标是人均一万元。 农民的还款能力和担保责任是制约农户小额贷款的重要问题。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大石窝支行行长孙国宇说,为降低贷款风险,银行与南河村政府签订协议书,由南河村出面为农户提供贷款金额8%的风险保证金,每个农户又与村集体签订种植合同;农户与农户之间采取互相担保的方式,每个农户原则上贷款金额不超过两万元,四至五户农户组成一个联保小组,联保小组成员中有一个没还清贷款的,其他成员及村农业服务组织要负责代为偿还。贷款使用和还款方面,由村集体统一管理,符合条件的农民花三天时间就可以办下贷款。 农户肖晶晶2004年贷款一万元建了占地一亩的西葫芦大棚后,2005年就还清了贷款。这两年有钱周转了,她就不再向银行贷款。她告诉记者,现在建一个大棚的成本只有1.2万元左右,很多农户增建大棚主要用自己的积蓄,贷款主要是为了买种子和化肥,在还款期内,农民只还本金,利息由村里还。 截至2006年末,北京农村商业银行房山支行与南河村有信贷关系的农户累计达352户,累计贷款额达619.7万元。 据李树忠介绍,南河村如今已经实现“百户百棚”,即有劳动能力的每人一棚,因此被誉为“北京最美的乡村”,成为有名的蔬菜种植基地专业村。目前,南河村种植蔬菜大棚的成效已经带动了周围村的发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