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边关
    2007-03-16    陈可    来源:经济参考报
  “当兵最光荣”是那个年代一句响亮的口号。30多年前,我放下锄头扛起枪,成为云南边防部队的一名战士。这一下不但光荣了,并且吃得饱,穿得暖,可谓衣食无忧。
  体检时,军医敲着我们这拨知青兵的肋骨说,怎么都是营养不良呢?连长道:“我看没问题。三个月下来,个个都是棒小子!”果不其然,经过90天新兵教导队集训,大家完全变了样。
  虽然部队吃饭不成问题,但供应还是受限制,加上都是年轻人,胃口好,只要一说吃,仿佛什么时候都有这种需求,因此连队既养猪,又种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一天早上,刚起床就传来“噩耗”:连里三头都长到七八十斤的猪突然死了。大家心痛不已,连长请来军医鉴定,看看是不是“阶级敌人”破坏,军医化验之后宣布:“不明原因死亡,就地掩埋处理。”
  虽然猪们“入土为安”了,可是战士们却还不放过它们。既然不是中毒而亡,说明吃了就没问题,大伙背着连长一商量:全连三个排一排一头猪,晚饭加餐。为了避免吃法重样,各排还作了“友好协商”:一排清炖,二排红烧,三排回锅肉。午休时,三头死猪悄悄地“回”到了伙房。按照分工各排“好事者”一阵忙碌之后便大功告成。晚饭时,战士们到食堂里打上一点饭,就迅速回到宿舍尽情享受库存的美味了。连长和其他连领导还纳闷呢,怎么食堂里没什么人?跟在后面一看,又气又恼。可战士们不管这些,多数只顾埋头大吃,个别调皮胆大的,还舀起一大勺油汪汪的红烧肉往连长饭碗里倒,连长赶紧逃之夭夭,而其他几位连干部则半推半饱餐了一顿。
  事后,大家没有任何不良反应,据说连长挺后悔,抱怨他的手下“为什么不给我弄碗清汤排骨来?”
  部队最重视的节日当数“八一”建军节了,每逢这一天,都要加菜聚餐。有一年,连长突发奇想,要包饺子庆祝节日。连队百十号人,光靠炊事班干,肯定不行,后来连里决定肉馅由炊事班统一做好,每人按一定标准下发,各班各排自己擀皮包好,再拿到伙房分批去煮。从下午四点钟开始,各式各样的饺子陆续诞生。这时一排一班长却悠闲地到处品头论足。看看这个摇摇头,看看那边撇撇嘴,把大家的饺子说得一无是处,有人不服气,说今晚你别吃。他嘿嘿一笑,转身走了。没多大功夫,又转回来了,只见他手里拿着个大似脸盆、两面焦黄的面饼,故意在众人面前晃过,他所到之处一阵香气扑面而来。原来他是把所分的肉馅全做成一个大饼,然后再用炭火慢慢烘烤。一班长来自迪庆高原,是一名藏族,平时烤土豆、烤糌粑的手艺就全连闻名,今天烤肉馅饼更得心应手。在那阵阵香气的诱惑下,大家放下手里的活儿,蜂拥把他的大饼一抢而光。时过几十年,我还记得那面饼的香气。
  由于我是知青兵,算个小秀才,后来当了战士报道员。一天,在军分区新闻干事带领下,来到一线边防连队采访。这里紧靠中缅边界,山高林密,气候严寒。一到连队,指导员就迎上来说:“你们真有运气,昨天刚打了一头熊,得知你们要来,特意留了一只熊掌。”那时候,没有环保意识,听说有熊掌吃,自然很高兴。下午,在连队采访时,看见垃圾堆里丢了四只动物的蹄子。指导员说,那是野牛蹄,前几天打的一头野牛,肉吃了,蹄子扔了。新闻干事一听急了:“扔了多可惜呀,要不连熊掌一起炖吧。”指导员连连摆手说炖不烂,可我们还是把这四个牛蹄子捡了回来。
  当晚,我们在宿舍里升起火炉,一是御寒,二是炖肉,当肉香弥漫开来,个个都想像着品尝熊掌牛蹄的滋味。那时候,正值林彪“九一三”事件发生不久,部队开展大批判,其中有他关于政变的一次讲话,印象深刻的有一句——“熊掌难熟”,所以到了半夜,我们把木炭加得满满的,期待一直炖到天亮,反正“熊掌难熟”嘛!第二天醒来一看,火已经熄了,连忙揭开锅盖,乳白色的汤只剩下一半,早已成为肉冻,四只牛蹄则高高翘起。当我们再次把汤炖开,捞出牛蹄一尝,果然嚼不动,而熊掌则烂得不见了踪影,大家赶紧捞汤喝。那天晚上,我们个个喊热。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