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之外的食堂
    2007-02-02    曾亮亮    来源:经济参考报
    食堂的饭菜,永远都无法与妈妈的十八般厨艺媲美。然而,食堂在满足味蕾的感受外,承载着更多的东西。
    小时候,最爱听妈妈说“今天忙,自己去食堂买饭”。吃食堂的好处多多。大师傅会在甜甜的一声“叔叔”后,用瓢盛出一大碗回锅肉扣到米饭上,油泡饭可香可香了。但这样的搭配在我家被绝对禁止。其实,去食堂的真正意义还在于,可以逃避家里八仙桌边的正襟危坐、外公“不准掉米饭、不准说话”的口头禅。更让人兴奋的是,还能学大人的样——端着饭盆、咬着勺边走边吃。
    中学与家仅一墙之隔。找不到像住校生、家远的同学吃食堂的理由,只得乖乖地端坐在八仙桌边吃饭。好不容易熬到高三,终于找出一个“得去学校上晚自习”的借口,离开家里的餐桌走进了食堂。中学的食堂非常便宜,蔬菜不超过五毛钱,肉菜大约在一元钱左右,而且所有菜均能买半份。我和一个女生老搭档在一起吃饭,大家端着饭盆一起看打篮球、一起去阅报栏、一起去吃麻辣烫。惬意的高三生活!
    食堂生活,在大学时代到了登峰造极时。
    浦口地处南京长江大桥的北边,在上世纪末非常荒凉。正是这种荒凉让食堂成了学生们的重要阵地。
    大一时,南京电视台好像得了怀旧病,晚上六点一到就播放83版的《射雕英雄传》。食堂里装有大电视,不少人吃饭时就开始抢占有利地形。当罗文和甄妮的声音回荡在食堂上空时,黑压压的脑袋已挤满了食堂。食堂出售五毛钱一个的煮茶叶蛋、瓜子作为电视食品。卤汁渗透至蛋黄中的味道、连同翁美玲的倩影一起被吞进肚皮。
    江南菜以清淡、少油、少盐为主,对于我们这帮云贵川湘的辣客来说,极其不习惯。偶尔也想打下牙祭,可苦于无锅无勺。一位师兄就在食堂发起了美食自做节,即与食堂约定,他们提供设备、调料,学生出材料自做美食供大家评选。一时间,五湖四海的大厨、食客们都被吸引到了食堂。火辣辣的红烧鱼、糖醋排骨、五香熏鱼等菜肴轮番出锅,美不胜收。
    撤离浦口,我们浩浩荡荡地进了南京城。城里的学校位于南京最繁华的鼓楼区,尽管面积不大,但食堂细数下来也有四五个。吃遍所有的食堂后,没感到味蕾上有何突破,永远不变的几个菜——大排、素鸡、红烧肉、百叶结烧肉、干子炒芦蒿,而且价格比浦口贵出了许多。为此,大伙儿签名向老师们申讨——为什么饭菜涨价了?没想到的是,校长工作作风很是民主,他专门委派后勤处处长向同学们承诺——大排的价格永远定格在每份1.4元。毕业时,这一价格果真一直未变。
    毕业前夕,正逢学校百年大庆。其中一个食堂竟然安装了自动扶梯,这在当时南京高校中真是一大景观。开张第一天,我们都去瞧了一眼自动扶梯的食堂。饭菜上没有任何特色,全是自助餐,花色很多,价格却不低。有同学戏言:“用民脂民膏安装了电梯。”因此直到毕业,自己再没踏进那个电梯食堂。
    工作后的单位食堂盛名在外,但南方人的缘故,总觉得比大学食堂逊色了许多。不过,“食堂见”的口号还是常挂在嘴边,同事和朋友也常在食堂里联络感情、交流心得。只是,比起从前的食堂生活,少了一些叛逆、少了一点情趣、少了一份青春。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