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食堂有关的日子
    2007-01-26    史丽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仔细想想,其实食堂是最有怀旧意义的词。现在越来越多的食堂正在消失,多数都变成了写字楼地下的快餐厅,用不锈钢托盘盛菜。饭票也变成了饭卡。大搪瓷缸子,毛巾缝的饭盒兜子也都成了怀旧电视剧里的道具。
    食堂总有点计划经济的色彩,是住在大院里的人回忆中少不了的一部分。尽管记忆褪了色,但还是很温馨。那时候的北京还不像现在,有那么多饭馆,也没有麦当劳、肯德基。家里大人出差时,食堂是孩子们最后的避难所。不过,那会儿的食堂没给我留下什么好印象,第一次知道“哈喇味”是什么味道,就是吃了院里食堂的炒三丁后了然的。
    上了大学后,食堂更是让人别无选择的选择。从小在家当乖孩子,没下过馆子,根本不会点菜,只有吃食堂。但吃学校食堂让我心怀恐惧,关于食堂的著名“段子”就有——生物系学生从食堂打的菜中提取的“样本”,在显微镜下证明是痘猪肉,以及学生集体扁豆中毒事件。
    对食堂的记忆变得美好了是工作以后的事。毕业后,终于进入了仰慕已久的坐落在宣武门附近的大单位工作。当然那里的食堂更是鼎鼎有名,在北京算有一号,号称“北京三大名堂”之一。而最体现单位食堂一招鲜的,不能不提几样东西。
    首先是“处级饼干”。一种由黄油、面粉、巧克力、核桃仁混合后的考制的曲奇。平时不常做,自要卖,定排长队,限量供应,就那么一小屉,排在后面的常被告知“别排喽”。
    为了能买到它,常和大师傅“套瓷”,探讨这些点心为什么这么好吃。大师傅说了,那曲奇是我们处长做的!其他林林总总,好多点心,都是奶油味比较重的,下料实在,没有防腐剂,且价格不贵。为什么说不贵呢,去趟星巴克,就知道咱食堂的便宜了,而且味道更好。
    最神的是,在单位食堂能买到趵突泉啤酒。啤酒的地方性很强,因为和啤酒产地的水有关系,这种牌子的啤酒味道比较甜,让人难忘,而且这种酒在别的地方很难买到。
    咖喱牛肉四块钱一份,量还不少,您去看看酒楼餐厅里的什么价儿,没个10块20块恐怕下不来。
    三楼的自助餐,10元敞开了吃,酸奶管够,味道也不错。
    食堂的价格是硬道理,食堂的入口处就有由财务部门用EXCEL统计的各种菜式的配料价格、成本和售价。一望就明晰了,这属于“政策性”食堂,都是成本高于售价的。
    现在几百号人一起吃饭的大场面已经不常见了,能吃上传统大食堂的机会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奢侈。珍惜吃食堂的机会吧,因为它正成为正在消失的一道风景。不过,可能也有些有商业敏感的商人能发现,既然有仿膳,为什么就不能开发出来个“仿食堂”的菜馆出来,又怀旧,又有群众基础。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