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饕说吃:20年缘分 包子的往事知多少
    2006-12-08    王龙云    来源:经济参考报
    入秋后的一个傍晚,发现北京佟麟阁路南口外多了一个吃饭的好去处,庆丰包子铺这家北京的老字号把连锁店开到了正好和工作单位门对门的地方。
    揣着怀旧的心思,我在这家庆丰分号吃了几回,要的都是猪肉三鲜的包子三两外加炒肝一碗。每次我都企图找回一些20多年前吃庆丰包子特香特解馋的感觉,可惜总是无功而返。也许,如今的庆丰包子早已与时俱进,而自己寻找的那种味道,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吃包子的氛围,却仍驻足于在上个世纪80年代。
    想来,时间就是这样不厚道,一边日复一日地漂白着你的记忆,一边时不时给你搞个突然袭击,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给出一些精确的提示,让你不由自主地置身于陈年往事之中,搜刮出一点儿虚虚实实的印象。
    应该是20多年前吧,北京西单路口还未改造。把着路口东南角的是著名的长安大戏院,再往东不远有个相对显眼的门脸儿,是卖酱菜的老字号“天源酱园”,当时的庆丰包子铺好像就在两者中间的某个位置。我的记忆不幸在此卡了壳,已然不记得包子铺里最初的布局和摆设,隐约想起来的只有不宽敞的过道、暗黄的灯光、靠墙的方桌以及一个近乎于摆设的老式电扇。当然,对庆丰包子的评价就是两个字——好吃。
    那时候,到哪家馆子吃饭都得排队,而且有不同的队要排,吃庆丰包子也不例外。在少不更事的我看来,集体行动是最有战斗力的,临出发前大人们已做好了分工,谁去排开票的队,谁去排领包子的队,谁去找座位,谁负责看孩子,一一布置妥当便雄赳赳、气昂昂地从公主坟的部队大院出发,坐“大一路”(即1路公共汽车,那时很多北京人都这样称呼)直奔西单,先逛劝业场,再去包子铺。很快,你就能在铺子里听到“这儿还有仨就轮到咱们了!”“我们娘儿俩在里边,人家马上就完!”“您还往哪儿钻啊,这儿已经是猫耳洞了!”“瞎拱什么,这么大的人也该懂事了,没学过‘五讲四美’?”几乎是捆绑在一起的传递“情报”声。现在回忆起来,那时买包子的情景早已在部队大院的一面墙上有过精辟的论述,就八个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后来,西单路口连同商业街一起改造,长安大戏院、庆丰包子铺还有天源酱园全都各归天命。好在庆丰老店在府右街重新开张,还学会了连锁经营术,这才保全了京城老少的口福。
    事实上,过去四九城中吃包子的地方还有不少。记得小时候常去珠市口一个不大门面吃天津狗不理包子。卖“狗不理”的马路斜对面,好像有家功德林餐厅外卖素包子,似乎那里也有很多人排队。
    如今,在北京吃包子的地方比过去多多了,而且不用排队或等位。有三个地方可以试试,一个是朝阳公园西侧有家“俺爹俺娘”,包子大得惊人;二是湖广会馆旁边有家天津包子铺,口味地道;再有就是中山公园内“来今雨轩”的冬菜包子,电视剧《大宅门》中的白家老七就好这口儿。
    粗算起来,我和庆丰乃至北京这地方的包子也有20多年的缘分了。老实说,这几年出去旅游没少吃各地的特色包子,目前除了会偶尔怀念远在西安的贾三灌汤包外,我对北京本土包子还称得上是用情专一的。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