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本扶贫助学:我们究竟能否承担?
    2006-11-14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者按: 400多号人,人均费用2000块,打着扶贫助学的旗帜,采取的是包机的方式,南山附中的这一扶贫举措注定会招来非议。粗算一下,80多万元的费用让人很难和“扶贫”二字联系起来。本来组织学生参加扶贫的社会实践,是件好事,不但教育了孩子,还可以让西部的贫困学生获得温暖。然而采取这样的方式,却让我们不得不想:如此高成本的扶贫我们究竟能不能承受得起?

【新闻回放】

【南方都市报】中学组织学生包机扶贫助学 每人收费2000元[本报记者 徐维强]
    深圳一所中学组织400名初二学生到贵州扶贫。由于路远所以要包机前往,每名学生要交2000元的路费。[详情]

【各方观点】

【来源:新华网】对初中生“包机扶贫助学”的忧思[陆湘敏]
    无论主题如何,好的社会实践活动都应融认知的获取、心灵的陶冶、情感的交流、美德的教化等诸多内容为一体。错位的“包机西部游”能引发孩子们真诚而持久的爱心行动吗?恐怕热闹过后,主办者应作一些冷思考。[详情]

【江西日报】孩子不是牟利作秀的工具[胡光华]
    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一些脱离实际的东西,一些社会的不良风气,不应该成为侵蚀我们教育的“硫酸”。学校在各种诱惑面前,要致力于营造育人的良好氛围。这样,孩子才能有一片成长的绿荫,才不会再“受伤”。[详情]

【四川日报】“包机扶贫”让学生学到了什么[盛翔]
    剥开“包机扶贫”这只洋葱,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层又一层虚伪的外皮:最外面的扶贫助学是虚伪的,稍里边的体验贫困锻炼意志也是虚伪的,“学校从中没有任何收益”的表态是虚伪的,学分压制下的“自愿参加”仍是虚伪的———“包机扶贫”被一层层剥开后,剩下的最后一层皮是“一次昂贵的远足”,可就连这亦是虚伪的,有谁见过“被挟持”的观光旅行呢?[详情]

【河南商报】“包机扶贫”里透着“官气” [高君波]
    到贫困山区去扶贫,这些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城市孩子能干些什么?无非是带上几本书,送上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零花钱而已。但千里迢迢赶到贵州去,增加学生的负担不说,也无疑会给当地有关部门的安排和接待带来麻烦。[详情]

【美国《侨报》】包机扶贫:中国式作秀教育 
    如此短的时间以及成本如此高昂的“扶贫”之旅,究竟能让学生们“体验”和“锻炼”到了什么?其带给贵州山区的“穷孩子”们又是怎样的感受呢?加深学生们对“贫富差别”的印象吗?让“穷孩子”自惭形秽吗?[详情]

【南方网】包机扶贫与国人的“慈善观” [冀者]
  媒体热衷于讨论中国人缺乏爱心,很多人对慈善事业漠不关心,甚至总报以狐疑的眼光。其实,公益捐助的目的不仅仅追求捐助款项的多少,而在于培养公众关心社会成员共同福利的意识。自上而下发号施令式的募捐只会让人反感,只有出于自愿的慈善行为才能长久。[详情]

【东方网】 学校包机扶贫的炫富危机[周稀银]
    即便不是艰苦奋斗教育,我们也要探问学校:如此舍近求远、不切实际,你到底想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的?而正是艰苦奋斗教育,我们更有理由追问学校:不管条件许可、变相强制参加,这难道是开展的一场摊派入股的经营活动吗?[详情]

[大河网-天下声音]包机扶贫难免遭遇多重责难[李晓亮] 
    包机扶贫也着实高调,也与扶贫之旨相悖。这强烈的视觉冲击,确能刺激舆论的胃口,“爱心”难免遭到质疑。可以预料一种主要质疑声音是:为何不雪中送炭地把包机的钱,直接捐给贵州贫困生?扶贫就要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扶贫,只能是在拿贫困开玩笑![详情]

[济南时报]“包机扶贫”与“私机时代” [司马童]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者开展适合学生自身条件的扶贫助学活动,确实很有必要。但把参与活动作为“计算学分”的重要考量,疑似迫使学生家长“自愿提供高额费用”,来配合学校的“包机扶贫壮举”,显然露出“假扶贫真夸富”的迹象了。[详情]

[工人日报]“包机扶贫”有悖初衷[赵志疆]
    为了体验贫困,一个孩子就要花费2000元,400个孩子就是80万元,这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如果学校能因地制宜就近帮扶,用节省下来的钱帮扶那些贫困地区,有多少孩子将会因此而受益?即使不考虑费用,这样惊人的“大手笔”也与扶贫助学的主题自相矛盾。说来说去,扶贫助学,还是实实在在的好。[详情]

[齐鲁晚报]包机扶贫 是炫富还是浪费社会资源?[邓学志]
    发达地区的孩子以这种张扬的方式去扶贫,给人一种炫富的感觉。这种扶贫方式不仅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也很容易对学生的思想产生负面的影响。[详情]

[珠江晚报]  是扶贫还是旅游?[池若]
    当我们的学生去非洲贫困地区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水深火热”后,所得到的恐怕不仅仅是“锻炼”,此外,比如民族自豪感是不是也会增强啊?而那不是我们更需要的吗?[详情]

[广州日报]包机扶贫是否“超重”[作者:李甘林]
    组织学生扶贫应该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倘若让一次充满善意的西部扶贫活动承载太多功利的话,不仅航班,怕是连这些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都会感到不胜其重吧?[详情]

[河北青年报]我对“包机扶贫助学”有质疑[作者:赵学勤]
    组织学生包机扶贫助学,真是让人匪夷所思。如果真要参加社会实践,体验农村生活,到粤北或粤东等贫困山区不行吗,学校为何舍近而求远?这近400名到贵州扶贫助学的初二学生,其中有没有贫困生?[详情]

【大众日报】“拉”一次“手”怎么这么贵?[邓学志]
    这样的包机扶贫助学活动,完全是形式主义结下的恶果。对这样变了味的劳民伤财式的“扶贫助学”活动,有关部门应该及时站出来予以制止。因为,在贫困地区还有很多少年儿童因贫失学的情况下,这样的一次花费几十万元的“豪华型手拉手”活动,绝不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详情]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