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通胀需调控强劲需求
    2010-05-14    作者:刘利刚    来源:中国证券报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了4月经济数据,与市场预期基本一致,中国经济的主要经济数据在二季度的首月均表现平稳。
  需要指出的是超出市场预期的几项指标,其中一大类是各主要价格指标。CPI同比上升了2.8%,创下数十月来的高点,离央行的政策门槛3%也仅有一步之遥。PPI同比上升了6.8%,大大高于市场预期的6.5%,也创下经济危机以来的高点,同时意味着未来其向CPI的传导力度将更强。由于价格趋势形成后,短期内将很难被改变,因此相关的政策需要提前入场,控制价格上涨趋势以及价格上升预期。
  超出预期的另一大类数据是信贷数据。4月份的新增贷款超过7000亿元,大大高于市场预期。同时,M1同比增速再度突破30%的关口,预示着市场流动性的过剩。之前,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让市场开始担忧信贷数据超增长。果不其然,信贷数据不仅超增长,而且超出的幅度整整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这不得不让市场担忧未来的收紧步伐将更加“超预期”。
  笔者认为,与目前央行不断发行各种期限央票,同时升高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的各项调控举动相比,中国的加息也不能再显得犹豫。按照目前CPI上涨的惯性来看,5月份的CPI同比增速将超过3%,6月份则会超过4%,与其到了数据公布时再度拉响“红色警报”,不如针对目前的物价上涨趋势进行有的放矢的调控,而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加息。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目前的各项调控政策,来读懂为什么调控频出、经济过热的脚步却越来越近。目前,央行的主导策略是调整流动性。但实际上,控制流动性以及信贷节奏,控制的是供应而非需求。试想一下,企业无法取得信贷,就无法扩大再生产,而过少的商品进入市场,却遇上了强力的市场的需求。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短期控制货币供应,并不一定能减轻通胀压力,反而可能强化价格上涨的趋势。同时,人民币升值预期使热钱不断流入,导致外汇占款增加,从而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央行的收紧流动性政策效应打了折扣。
  在这样的情况下,控制通胀也需要控制需求,如果一味地促进内需而忽视可能出现的供需缺口,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价格上涨的压力。为什么加息能够控制需求呢?第一,企业会因为融资成本的提高,减少对目前产能的投入,这与单纯控制信贷产生的“融资难”的结果截然不同,因为“融资难”不会降低企业对未来市场需求的预期。融资成本的提高会使企业择优选择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并逐步减少对生产的投入,从而也减轻对上游产业的需求。第二,老百姓会因为银行利息的提高,将更多的现金存入银行,这就减少了他们的短期需求。目前M1增长过快,也反映了由于负利率的长期存在,居民不愿意把流通中的现金转变为定期存款,从而加重了市场上的流动性压力。第三,对于普通居民来说,在物价上涨压力上升时启动加息,有利于增强普通居民对管理层控制通胀的信心。

  相关稿件
· [博客]逃不开的高通胀 2010-05-12
· 央行报告提出“五大招式”管理通胀预期 2010-05-11
· 央行关注通胀预期提高 2010-05-11
· 低估CPI难掩通胀压力隐忧 2010-05-10
· 通胀逼快加息步伐 201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