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岂可不道德
    2010-05-10    作者:忻海    来源:中国证券报
    股神巴菲特在美国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大会上表示坚决站在高盛银行的一边。股神在金融危机中投给高盛五十亿美元,现在每年坐收五亿美元的回报。他支持高盛的理由之一就是基于这家银行提供的长期、忠实的服务。他说跟高盛的关系可以回溯到四十四年以前,如果没有这些年来高盛提供的服务,那就没有今天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对于从高盛手中买了产品而赔钱的投资人,巴菲特说自己很难同情这些赔钱的机构,因为他们之前没有进行充分的研究。也就是说,巴菲特认为机构投资人要想到金融市场上弄潮,那你就必须自己先练好水性。
  巴菲特的言论把过去两个星期中有关金融和道德的讨论又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
  业界根据披露的消息分析,在华尔街势力最大的投行和美国势力最大的金融监管机构证交会的较量中,究竟鹿死谁手目前还很难说。高盛接连发表声明,说该行当时的做法完全符合市场常规,该行在这笔次贷产品上也栽了跟头,该行将在法庭上维护自己的名声。但是在不少人看来,这场官司,高盛赢也是输,输也是输。输就输在道德这一环节上:明明知道手里拿着伪劣产品,还要向投资者兜售,良心何在?
  在交易场上,高盛的精明强悍和对竞争对手的毫不留情是出名的,但是这家银行也因为它对自己很多长期客户的忠实服务而出名。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名声,不少大公司甚至政府在进行重大交易的时候都会选择这家银行,这也是品牌的力量。藏獒是凶猛的狗种,不少人望而生畏;可是藏獒又因为对主人的耿耿忠心而受到很多人的青睐。不能说高盛对客户的忠诚是藏獒式的,但是这个名声对于这家银行的价值是无法低估的。
  目前我们还在金融危机之后反思和亡羊补牢的时期,在强调投资者小心谨慎、做好功课的同时,我觉得也应该提倡和鼓励金融行业、金融机构的道德意识。这里指的不是对长期客户的忠诚,而是对客户、对所销售的产品、对随提供的咨询建议承担最起码的义务和关心。
  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期,金融创新进行得轰轰烈烈,欧美很多银行都向大公司或者一些政府投资机构兜售各种各样的所谓“对冲”产品,比如按照汇率或者利率变化的平方或者立方交割的所谓“高强度远期”合同。一些公司购买了之后才发现这根本就不是对冲,而是俄罗斯轮盘赌。好几家非常知名的大公司因此陷入了财务困境,有的破产。随后的几年中,很多公司开始重新制定内部进行金融风险管理的策略,严格把关,做好功课;与此同时,银行也基本上停止了向欧美的公司主动兜售这类产品,因为银行为了保护自己名声的动机使他们有了一定的道德;银行之间谁能发明更加高强度产品的恶性竞争也大为收敛,因为谁都不愿意成为公众舆论的敌人。但是很多银行却把此类产品拿到发展中国家,过去两三年中我们也听到过中资企业签订所谓对冲合同之后输得精光的事情。要杜绝这类情况重复发生,需要的同样是企业的自我保护、合理的奖惩机制、舆论的参与和金融机构的道德。
  相关稿件
· 高盛集团欺诈丑闻:凸显金融衍生品监管难题 2010-05-07
· 今日观察文字实录-高盛集团欺诈丑闻:凸显金融衍生品监管难题 2010-05-07
· 新桥投资的金融投资偏好 2010-05-07
· 美财长敦促国会同意征收金融危机责任费 2010-05-06
· 国内金融租赁公司资产规模已达1863亿元 201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