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治理粗陋致大学城交通困局
    2010-04-07    作者:周云    来源:新快报

    看起来,广州的政府部门热衷于“取缔”、“禁止”这一类的手段来进行公共治理,著名的“禁摩”就是一例。近日,禁摩又进入了大学城。从4月1日起,禁止所有摩托车进入大学城主干道中环路,主要用意是打击“摩的”。
  按照一般的经验,禁摩首先是为了缓解交通拥堵。但据我本人前往大学城上课的日常经验判断,看不出摩托车对大学城的交通有什么困扰。因为大学城基本上不存在交通拥堵的问题,摩托车多几辆、少几辆对交通的影响都不大。就大学城的实际情况来看,禁摩在这方面意义不大。
  那么,禁摩是否来自维护师生人身安全的考虑。我承认,这是一条站得住脚的理由。但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要首先追问,“打摩的”是件有风险的事情,是什么让师生甘冒风险去“打摩的”呢?
  答案显而易见,公共交通是靠不住的,所以师生出行只好去“打摩的”。摩的方便了广大师生的出行,从这个意义上讲,摩的也是公共利益赖以实现的工具。如果禁摩,乘坐摩托车所带来的交通上和治安上的风险的确没有了。但如果没有替代性的方案,那么广大师生就不得不一次次地在出行时体验“路漫漫其修远兮”的痛苦滋味。由于禁摩,居民在出行方面的福利被大大削减了。
  事实上,在安全和便利这两种公共利益之间,政府没有权力只做这样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要保障居民鱼和熊掌兼得。遗憾的是,政府部门的这种“单项选择题”思维根深蒂固,决策往往是非此即彼,最后的结果当然只能是顾此失彼。在大学城交通的问题上,这表现得非常突出。
  其实,很多问题的解决并不复杂,有关部门只要听取一下民间的意见和建议,不用太高的成本即可解决。比如摩的的问题,大可不必一禁了之,只要学习一下其他兄弟城市的做法,将其收编,由游击队改编为正规军,规范其运营,既可方便师生出行,又可有效地预防治安和安全事件的发生。
  又比如岛内公交循环线的问题,解决起来更是易如反掌,由单向改为双向就能够不知方便多少人。再比如大学城对外交通问题,做一下调查,改良线路,加密班次,也非难事。这个可能需要一些成本,不过政府既然决策把这十几二十万人弄到这岛上来,那么就拜托负起责任,多花点钱也是应该的。
  另外,还可以想办法降低师生的出行需求,最有效莫过于让老师入住大学城。大学城环境优雅,是个做学问的好地方,政府如果做好各种必要的配套措施,我想绝大多数老师都不反对住在大学城。但遗憾的是,大学城只有地王,没有保障性住房。广大教师只好把有限的生命花在无限的前往或者离开大学城的路上。
  但偏偏有关部门缺乏接纳民意、改善公共管理的虚心和耐心。这些盛传于民间的、合理的、成熟的思路,难入相关政府部门的法眼。他们始终是傲慢的、高高在上的,而公众又缺乏让他们低下头来、放低身段的博弈能力。于是,日复一日,广大居民只好忍受着糟糕的交通,付出着额外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

  相关稿件
· 高收费能缓解交通拥堵? 2008-07-01
· 纽约欲征交通拥堵费 2008-04-02
· 交通拥堵有所好转 电煤供应力度加大 2008-02-01
· 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阿联酋铁路网将贯通全国 2007-10-08
· 降低市中心车流量 瑞典首都开收交通拥堵费 2007-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