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时代的新视觉霸权
    2010-04-01    作者:周志强    来源:东方早报

    《阿凡达》的热潮刚刚退下,这一部《爱丽丝梦游仙境》(下称《爱丽丝》)就来了。有趣的是,人们更喜欢用一种谈论神话的方式来谈论《阿凡达》,仿佛这部电影在用极其深刻的主旨,为100年前西方列强的残酷殖民进行反思。而《爱丽丝》这部电影的到来,则可以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嘲弄文化界的这种“大片崇拜”心态:原来只要是3D就会引来观众的认可,不必使用深刻的文化主题。换言之,《爱丽丝》说白了只是一个“童话”,只是把童年时代的幻想立体地展示在我们眼前而已,而3D神话所带来的视觉奇观已经足以让所有人不必理会这部电影的幼稚化问题。
  事实上,电影技术革命的历史,一直在“电影写实”和“电影奇观”这两条线索上进行。
  相对而言,电影的写实功能一直大于其奇观价值。人们为了追求现实感,常常可以拒绝电影奇观化技术的革新。因此,声音技术和色彩技术的发明和使用,都出现了滞后的现象。电影声音尽管可以激发更加强烈奇特体验,但是,却让当时观众觉得“不真实”。色彩的使用亦是如此。首先是在垄断体制下,彩色电影的制作成本很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彩色电影总是和奇景大片、风光大片联系在一起,也就相应成为一种“新型奇观电影”,却不能让观众感觉到所见者乃是现实或者所感者乃是真实。而当彩色电影被运用到卡通片、歌舞片、西部片和喜剧片中的时候,就具有了一种梦幻性、奇异性的奇观形态。人们会倾向于认为,“色彩”不是在创造“现实世界”,而是在呈现各种奇妙的场景,制造离奇而迷人的故事。而当电视的出现,让人们把“色彩”和新闻节目的“真实可信”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彩色电影才去除了梦幻和奇观的魅影,变成人们习以为常的基本的电影形态。
  显然,电影技术的变革是在保证电影写实功能的前提下实现的变革。3D技术的使用也是这样。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初,带着特殊眼镜的观众,已坐在两部放映机同时放映影片的影院中,观看银幕上一幕幕令人吃惊的立体影像。当银幕上的人物用一根钓鱼竿伸向观众的时候,人们就如同回到第一次看到电影奇观的那个时代一样,忍不住大呼一声,向后仰去。在这个时期,由于电影观众数量的急剧下降,电影商不断地创造各种新的电影技术,诸如环幕电影、超宽银幕、香味电影等等。3D电影只不过是其中一种而已。
  早年3D技术并没有带来电影的复苏。电影的种种影像刺激策略慢慢失去效力。很长一段时间,“看电影”是离开日常庸俗生活而进入一种崭新体验的大事,但是,电影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并没有强化这种“看电影行为”的重大感。相反,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影院,在中国,录像厅、宾馆、客厅,都成为看电影的地方——这种对电影的漫不经心,让我们看到,再新鲜的技术,如果只依靠其奇观化效应,也会慢慢失去人们的认可。
  也就是说,从《阿凡达》到《爱丽丝》,3D技术已经开始为电影的观影方式重新立法,一种以“视觉震惊”为核心的游客心理,成为今日电影所要追求的方式。3D让电影成为我们每个人身边的“旅游风景”,影院成为最为便捷的、天天旅游的胜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3D电影开启了“新视觉霸权”,从此以后,人们开始追求电影的“真实奇观”:越是奇特的,越可以兴致勃勃地验看其真实感;而越真实的,才越能起到奇观的效果,产生巨大的视觉震撼。因为是奇观,所以,在电影中亲眼看见,就格外有意义;而因为可以亲眼看见,奇观才格外值得去看。在《爱丽丝》中,故事的意义已经彻底“口香糖化”:爱丽丝“逃婚”而进入仙境,并带领人们反对邪恶迎接善良。如果说这个童话故事本来还有一种对儿童性情的教育感化作用的话,那么,在“3D”面前,连这个意义都变得毫无意义。与此相应,这部电影之“好看”又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如果说《阿凡达》还撞在了一点激发人们思想幻觉的功能,那么,在《爱丽丝》中,我们所要得到的则是会说话的动物和颜色诡异的大蘑菇;红桃皇后的可爱与成年爱丽丝的沉闷,让我们觉得,这部电影不过是魔幻扑克游戏。
   而为了彻底改造人们电影写实和批判的意义,让3D电影成为有利可图的“旅游产品”,电影本身已经用了十年的时间来重塑人们看电影的方式。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卡梅隆就用数字技术,造就了人们对“影院”的期待。在《泰坦尼克号》中,卡梅隆让人们相信,只有在影院中,在巨大的宽银幕上,你才会重新看到这艘沉没巨轮的辉煌身影。因此,这部数字巨片通过“奇观召唤”,让人们彻底改变了看电影的方式:真实,不是指的现实感情和生活故事的视觉呈现,而是让你亲眼看到生活中永远看不到的东西;换言之,电影的真实,乃是视觉复制的高度精细和完美,而不是,或者仅仅是电影激发了观众的真情实感。事实上,《泰坦尼克号》的可怕就在于,近千人在银幕上死去,我们无动于衷;而一个浪漫男人的死亡,却引来我们激动的泪水。
  现在,3D电影所确立的视觉霸权,进一步将现实主义的、历史批判性的电影挤出多厅影院。数字化的3D技术让伪装的现实成为现实、把想象的历史当作历史、以抽象的批判冒充批判,也就让我们把去电影院这种活动,当成一次“漫游仙境”。不妨说,《爱丽丝》这部电影预示着看电影的“旅游化时代”的来临:我们只是来此地游览看看,电影本身的现实批判管我甚事?

(作者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相关稿件
· 三星:最早推出3D电视 2010-01-26
· 松下:推出全球最大3D电视 2010-01-26
· 索尼:瞄准3D电视NO.1 2010-01-26
· 美国医学专家警告3D电影或致头疼 2010-01-15
· [好东西]3D笔记本 2009-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