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成本对地产商只是小菜
    2010-02-24    作者:白岭    来源:京华时报

    日前,北京市规划委公布了13家企业违反《城乡规划法》的行为,其中,位于水立方西侧的“盘古大观”赫然在列,因其未经许可擅自在楼顶加建12组四合院建筑,共增加违法建筑面积11297.62平方米。这个号称租金为一天一百万的“空中四合院”,被戏称为北京最牛“违章建筑”。
    同期曝光的13家公司,或改建,或扩建,或增高,或加院,总之魔术一般变相生出诸多新的建筑规模和面积。在行业内人士眼里,这种违规司空见惯,“先上车,再买票”已经成为地产行业,尤其是许多地王级项目的潜规则。开发商们往往一手高价拿地,一手暗中调整,而这种运作成为利润增长的魔法棍。在大兴土木时期,政策宽松,修改规划并非难事,对于背景过硬的大地产而言,这更是小菜一碟。
    尽管规划委下设监察部门,也曾三令五申违章必究,但开发商们为什么敢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一方面,规划的事后修改容易得到放水;另一方面,开发商甚至不怕罚款。因为,在宽松的政策环境中,地价房价一起飙升,利润巨大。相对而言,罚款只是付出较低的成本,就可以获得合法的身份。这样低的违规成本,这样高的利润空间,让逐利的房地产商们趋之若鹜,反过来又推助了房价继续飙升。在这个巨大的利益链条上,投资人、开发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都成了集体违章的参与者,逐渐形成了一种房地产行业的系统性违规。
    那样的“好日子”似乎暂时过去了,近期连续出台的政策向持续高温的地产业吹入了冷风,调控的决心不可谓不大。政策之手一紧,水落石出,一批违规建筑随之露出水面。但这种违规能否真正得到遏制?仅有“突击性”的查处显然是不够的。如果政府真有决心遏制房价泡沫,首先就要跳出“重经济,轻民生”的怪圈,走出“过热”或者“过冷”的超短期政策调控,从源头把政府监管责任和经济角色厘清,撤除房地价炒作的利益保护伞。重塑房地产行业规范,仅有严厉整治的决心是不够的,必须都建立全行业监督规程,政府的执行力和执行力度也必须加强。
    最起码,要让违规付出高成本代价,高成本是最好的防火墙。虎年开头,遏制高房价的组合拳已经开打,希望这不是虎头蛇尾的“运动”,而是长治久安的民生福祉。

  相关稿件
· 北京欠税榜:房地产商占八成 2009-12-31
· 地产商“控股”富豪榜实非吉兆 2009-11-27
· 一线城市地产商疯狂拿地 2009-10-21
· 广东地产商投资开发资金充裕 2009-08-24
· 危机为何成地产商大馅饼 2009-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