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国战略思考安排产业结构转换
    2009-12-14    作者:方烨    来源:经济参考报

    11日公布的主要宏观数据显示,11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和进出口数据双双转正,工业增加值增幅创近30个月新高,投资、消费、信贷数据也都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中国经济回升势头强劲。这些数据说明,中国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保增长的任务现已基本完成,下一步的重点就是调整经济结构,保证经济在较长期可持续的平稳较快增长。
  从这些公布的主要数据来看,基本上表现都是一月强过一月,而且在未来一段时间,这种趋势还将延续。从近期情况看,物价已经步入了上升通道,但由于中国无论是农产品还是工业品供给量的充足,至少明年通胀幅度将保持在温和的范围内。温和的通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另外,1至11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8%;11月新增贷款2948亿元,也都保持了较强的增长速度。这些指标再次印证,中国经济在强劲回升。目前各界已普遍认为,今年中国经济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已成定局,明年还将有所加快。
  然而,经济指标的表现即使再漂亮也只反映表象,而且还是过去的表象,中国经济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随这些指标的变化而有所好转,仍需要认真对待。
  中国经济目前有两个问题。首先,进出口数据虽然回暖,但是外部需求恶化的情况依然没有明显改善。而且应该认识到,外需严重收缩的局面,可能不是一个短期的现象,会持续相当长一个时间。其次,投资拉动了当前经济增长的近95%,且投资大多是政府行为,说明我国市场内生动力依然不足。
  这两个问题往深了说,最核心的还是结构问题。首先是增长的结构——我国是否能从出口导向型经济结构平稳过渡到内生增长型国家?当前,分配结构的扭曲、制度建设的滞后、财富积累欠公平成为了制约经济模式转换的三大顽症。其次是产业的结构。当第二产业以重工业为支撑的增长到一定阶段和水平后,其资本投入的费效比会出现急剧的变化。而其产能的积累不仅会成为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的包袱,同时还会给国家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风险。就目前的实践来看,迫不得已启动的以“铁公基”为主的4万亿元投资,通过带动大量的地方投资,顶住了全球衰退的压力。未来的危险是,如果产业结构不能有预见性地快速转换的话,中国还有可能再次发生大幅度的经济波动。
  现在情况已经清楚,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总体上呈现出止跌回升、企稳向好的势头,保增长的预期目标基本实现。但是,在经济出现快速增长的同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所以要做好今后的经济工作,除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处理好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要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这一点上,笔者很赞同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余南平的观点。他认为,我们应该少谈、不谈甚至忘掉我们习惯谈论的GDP速度,更多地关注经济结构。从来没有任何研究表明,只有美国人、欧洲人喜欢消费,中国人永远信奉储蓄和节俭。我们无意以动员式的鼓动来宣传消费爱国,也无意鼓吹铺张浪费,但当内需消费的确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瓶颈时,我们就应大胆地重新审视我们久为忽视的必要制度安排,同时还要以大国的战略思考安排产业结构转换,只有这样,中国的经济才能在高速增长三十年后再次获得内生增长动力,中国的国际大国地位也才能够得以提升与稳固。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