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对银行再融资过于恐慌
    2009-12-03    作者:郭田勇    来源:经济参考报

    大型银行再融资的传闻是近期牵动市场神经的敏感问题,并一度引发股市连续暴跌。
  一直以来,银行信贷是实 现 保 增 长 的 重 要 推 动力,但今年海量信贷的投放 在 促 进 经 济 复 苏 的 同时,也给银行资本充足率带来较大压力。尽管银行面临比较严重的资本约束问题,市场也不必过于恐慌,因为银行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合理解决,未必只有从二级市场融资。
  一方面,监管层可以进行灵活的监管,一定程度上予以变通,总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可以适当降低一些或者提高监管容忍度,没有必要一定达到12%或是13%。如今年三季度末,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 .86%、9 .37%、9.57%、8.08%,远远超出银监会此前出台的最低核心资本充足率提高到7%左右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监管层可采取灵活的监管手段,一定程度上放松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另一方面,银行补充资本金的渠道并不仅限于二级市场,可以通过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向大股东定向增发以及利用银行的税后净利等渠道补充资本金。鉴于前些年大型银行的分红率比较高,为保障银行能够长远发展,也为了股东能够拥有长期回报和长远利益,银行可以考虑牺牲股东短期利益,利用税后净利补充资本金。
  着眼未来,经济向好后,随着居民收入、消费的增加,居民的投融资需求有可能会有增长,中间业务可能是未来盈利的主要挖掘点,因此,银行内部可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通过发展资本金消耗比较少的银行业务来盈利,降低资本金的消耗。
  此外,银行可以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银行信贷资产,有效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由于在当下银行资本充足率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银行缺乏资金,资金需求迫切,且银行持有的风险资产随信贷资产的迅速增加而快速增长,出于补充资金和转移风险的目的,银行具有充足的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内在动力;加之当前处于非加息周期,且整个债券市场供给有限,是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的有利时机,因此,现阶段,加快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步伐是有一定可行性的。
  而信贷资产证券化一旦大范围推广,且评级及监管到位,银行则可以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由“资金出借者”转变成“资产出售者”,这样不仅可以控制和转移自身信贷风险,提高自身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和银行资产质量,还可以解决其资本充足率不足和急需补充资本金的问题,提高自身经营的合规性,满足宏观审慎性监管要求,更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联结起来,增强金融体系的内在稳定性,创造银行业健康发展的环境。
  因此,即使目前多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吃紧,银行在保增长以及自身发展上面临严重的资本约束,但这并不代表银行将会在二级市场上进行巨额融资,因为银行依然可以通过其他多种渠道补充资本金、盘活资产,从而满足宏观审慎性监管要求,平衡信贷增长与风险控制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关稿件
· 无近忧有远虑 大行再融资疑云难散 2009-11-27
· 银行再融资压力或集中明年下半年 2009-11-27
· 暴跌是再融资压力困扰股市的真实反映 2009-11-27
· 俄央行宣布下调再融资利率 2009-10-30
· 证监会发改委“会诊”多晶硅和风电再融资 200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