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启动消费需求的思考
    2009-11-18    作者:刘惟佳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提高消费需求

    充分发挥消费的导向和拉动作用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协调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形成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

  影响消费需求扩大的制约因素

  中国消费市场在利益协调有效性、结构合理性、行为规范性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一,收入差距扩大,消费潜能不能有效释放。据统计,我国2008年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6,0.4是国际上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在我国目前贫富悬殊的情况下,极少数“先富起来”的人们的消费力并没有人们预期的那么大。由于收入差距较大,出现了“有钱的不想买、想买的没有钱”的消费断层现象,导致消费需求难以提高。
   第二,刚性预期支出极大地制约了即期消费增长。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储蓄增长加快,反映出消费倾向趋弱。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教育、住房体制改革以及由于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居民对未来的考虑增多,抑制了消费需求。
   第三,消费环境的不完善抑制了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倾向。现阶段,随着国家对市场监管和整治力度的不断加大,商品市场秩序有所改善,但是在商贸活动中商业欺诈行为仍屡有出现,这种消费环境也使消费者的消费情绪和消费水平受到一定限制。
   第四,城市就业率低导致消费能力明显趋弱。我国目前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形势在今后几年内仍然严峻。这种情况反映到消费市场上来,一部分无收入或低收入群体就缺乏相应的购买力,消费能力趋弱。

  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

  第一,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要提高国内居民的消费能力,就必须加大居民在可支配的国民收入当中的份额。在分配制度上,应该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转向“效率与公平并重”,综合运用税收和转移支付等各种调节手段,不断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努力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推进垄断行业的改革,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清理和取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和不合理收费,严惩对农民工的工资拖欠,保证其合法劳动收入。提高向农民征地的补偿标准,对土地被全部征用或大部分被征用的农民,要切实解决其就业问题。
  第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居民消费预期。调整政府公共支出的结构,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支出,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从而促进消费。城镇方面,社会保障体系应在继续加强“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工作、搞好“三条保障线”衔接的同时,重点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农村方面,要抓紧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农村弱势群体实行“低保”,研究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加强农村救济和扶贫工作,增加扶贫投入,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产品投入力度,减轻农民负担。
  第三,优化消费环境,解决消费信心问题。一是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继续加强法制建设,标本兼治,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力度,创造消费者放心消费的良好环境。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活动,严禁不合格商品流入市场,保护消费者权益。采用综合措施,制止医院、教育、房地产等行业存在的乱收费问题。二是要加强农村消费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把握住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机遇,加快农村通信、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农村全面进入以通讯产品、家用电器为主的新一轮消费周期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要加快推进“千乡万村”工程,大力发展农村连锁超市。三是优化汽车消费政策。要简化购车手续,降低新车购买税费和二手车交易税费,规范和清理车辆使用期中的各种收费,加快停车设施建设,鼓励发展小排量、低油耗、安全可靠的经济型汽车,使更多的居民能买得起车,用得起车。
  第四,构建便捷高效的商业网络,方便居民消费。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合理规划社区商业、服务业网点,引导连锁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进社区。要依托有实力的连锁企业整合和完善社区商业网点,鼓励企业创新和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面向社区的商业服务体系。制定社区商业标准,开展示范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的检疫检测网络,大力推进农产品进超市,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在大中城市,要适度发展大型购物中心,改善购物环境,方便居民集中消费。
   第五,要不断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拓宽消费渠道。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让排浪式消费成为繁荣城乡市场、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应准确把握城乡居民消费趋势,结合本地市场特色,积极培育消费需求潜力大、影响带动作用强的领域,比如培养假日消费、推进旅游消费、拓展餐饮市场、做强批零市场等。

(作者单位: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