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投资创业板?这是个问题
    2009-09-25    作者:郭文婧    来源:经济参考报
    十年筹备,只等今朝。创业板真的来了,目前过会企业已有13家。究竟该不该投资创业板?从目前来看,投资者还是相当谨慎的,据深交所的统计数据,开户率约为10%,有近四成的投资者因主板不赚钱而无心创业板。
    当然,我也是众多的观望者之一。在上周五,我既收到了短信,也接到了电话,大意都一样,为了方便投资者开户,证券公司将在周末设创业板开户专场,同时有价值300元的投资讲座可免费听,另外还送精美礼品一份。虽然有点吸引力,但我最后还是没有去开户,不是我不想“一夜暴富”,而是怕我一不小心“输个精光”。
    投资是一门学问,投资之前最好先做点功课。看了看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创业板,更加加深了我的疑虑。环视全球,大多数的创业板似乎命运不济,到2007年,全球40多家创业板已有12家被迫关闭,其中就包括我们邻居日本的创业板,我国香港地区的创业板也是要死不活的状态。当然,也有比较成功的,比如美国的纳斯达克,韩国的科斯达克。
    命运不好的创业板,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本原因: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不好。没有成长性,就没有投资价值。除了美国的纳斯达克培育出了微软、英特尔、思科这样的企业,大多数创业板并没有实现其初衷。企业成长性不好,有的企业资不抵债,有的破产倒闭,有的弄虚作假,最后只剩下疯狂的投机,悲惨命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就连美国的纳斯达克,退市的企业也比现在挂牌的企业多。那么,中国的创业板是要超越纳斯达克,还是将步德国、日本“过把瘾就死”的后尘?
    要保证企业的成长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但为了中国创业板的健康发展,中国证监会必须想办法。在我看来,上市后的监管、严厉的退市机制很重要,但将不具备成长性的企业阻挡在创业板之外则更重要。但问题是靠谁来把不具备成长性的企业阻挡在创业板之外呢?靠企业自身?靠券商?靠保荐人?
    在我看来,惟一能够指望的就是发审委了,原因有四:一是因为发审委似乎是独立的第三方;二是因为发审委的委员们多是专业人士,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三是因为发审委的委员们是经过严格的挑选产生的,他们的道德人格应该是可以相信的;四是因为发审委是股票上市最后一个把关人,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把关人。证监会维护广大投资者根本利益的最直接体现,就是发审委的把关。
    可是,目前的情况并不能让人乐观。过会的企业,鲜见不通过的。在前几年保持10%以上不通过率的基础上,还出了那么多的问题。现在几乎100%的通过率,不知是拟上市企业的质量确实提高了,还是发审委的过会成了过场。即使发审委的委员们是认真的,但目前形式上的审查,实质上和看广告没有什么区别。只要“广告”做得漂亮,加上“三寸不烂金舌”来对付征询,估计不过会也难。而且,发审委只对企业是否上市进行审核,而对企业上市的发行方案,却是不管的,这也加大了投资人的风险。
    在美国这样的法治国家,无罪推定几乎已经成了法律常识,但它在证券领域却是无效的,证券领域坚持的是“有罪推定”。在我国的证券领域,目前基本上还是“无罪假设”。我觉得,发审委要真正当好把关人,就应该学习美国,实行“有罪推定”。对一个拟上市的企业,进行“有罪推定”,并且进行实质审查,特别是对营业性质、财务状况、资产质量、治理结构、核心竞争力、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实质审查,真正让那些内在质地优良的企业上市,把那些准备蒙混套钱的企业淘汰掉。
    彩票只有投机价值,而没有投资价值。我们一定要记住,证券市场是投资市场,而不是彩票市场。没有质量保证的创业板,实质上就是一个彩票市场,无论开始的时候多么疯狂刺激,但最后基本上都会熄火。现在看来,投资者们对创业板的谨慎,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十年磨一剑,投资者还没有看清楚创业板这把剑究竟是不是宝剑。因此,要不要投资创业板,大多数投资者不妨等一等,多看看。
  相关稿件
· 创业板IPO不应走“圈钱”老路 2009-09-24
· “超募”几成定局 首批创业板公司“热销” 2009-09-24
· 10家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询价情况公布 2009-09-24
· 创业板提速浮现两大投资隐忧 2009-09-23
· 创业板是“深水区”投资者要穿好救生衣 2009-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