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更重要的是培养土壤保墒能力
    2009-09-02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就在大多数人渐渐忘记今年初那场袭击半个中国的特大干旱的时候,又一场来势汹汹的旱情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入夏以来的严重旱情目前已席卷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新疆、黑龙江等主要夏粮产区,全国作物受旱面积达到1.9亿亩,相当于全国1/10的耕地受灾。
  这场旱情发生在玉米、大豆、高粱、水稻等秋粮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和作物需水的高峰期,属于有极大影响的“卡脖子旱”。面对这样的灾情,政府方面也表达了不太乐观的预期,认为秋粮产量将受到不利影响。
  回想年初的大旱,各地的应对措施无外乎开机井、建泵站,加外调运水、人工增雨,甚至连脸盆都被用来给农田浇水。而面对眼下更为严峻的旱情,应对措施与年初还是如出一辙。
  年初旱情缓解之后,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被认为是被动应对旱灾的主要原因。眼下也同样如此。据报道,大笔的资金已经被投入到开挖新机井及其他各类水利工程中。而笔者研究认为,农田水利设施固然重要,但是对于越来越频繁、严重的干旱来说,这并不是最根本的解决措施,只有保护好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地,才能更好地应对干旱的挑战。而生态农业则是保护土壤、保护农业系统健康的更优选择。
  土地的保水(保墒)能力直接决定了农田是否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干旱,如果土地保水能力被破坏了的话,再先进的水利设施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很不幸,中国的大部分耕地正处于保水能力降低或者被破坏的威胁下。而这种威胁恰恰是我们主动造成的,正是我们目前依赖的化学农业耕作方式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化学农业依赖化肥的大量投入,而中国过量施用化肥的现象普遍而且较为严重,施用到农田中的化肥只有30%左右能够被作物吸收。大量的化肥造成土壤养分失衡呈酸性,土壤结构被破坏,最终造成土壤板结。板结的土壤通透性差,保水和透水的功能都会降低或者被破坏。当干旱来袭的时候,这种“铁板一块”的土地必然难以应对,就算是水利设施再完善,补充到这种农田中的水也会有大部分迅速蒸发,而无法起到应有的抗旱效果。
  在保护土壤方面,生态农业成本低且优势明显。施用有机肥、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减耕等方法的综合使用,可以使土壤养分均衡、土壤微生物得到保护,进而使土壤结构得到保护。笔者曾经访问一位从事生态农业耕种多年的农民,他的农田土壤结构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保水能力显著增强。在年初的大旱中,在他的农田中下挖20多厘米,土壤都还是湿润的,与周边受旱严重的农田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科学界,也已经有很多研究证明了生态农业在保护土壤、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的优势。
  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干旱、洪涝、冻害等自然灾害正在变得越来越频繁,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在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优势显得更为重要。今年干旱的连续来袭,也在警告我们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只有从问题的根本处入手,改变农业耕作方式,才能更好地应对今后的气候挑战。
  相关稿件
· 建立更高层次的防洪抗旱体系 2009-05-12
· 保护性耕作在抗旱保苗中发挥重要作用 2009-02-23
· 农业部:2月19日旱情及抗旱工作情况 2009-02-20
· 农业部将抗旱应急响应级别调降为二级 2009-02-20
· 基层农技服务在抗旱春管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2009-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