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投资:化解外储过多的现实选择
    2009-08-27    作者:陈晓彬    来源:经济参考报

    国际金融学界一般认为,一国之外汇储备量,保持在相当该国3个月进口额的水平较为适宜。过少,不能保证支付正常进口的需要,不能有效保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过多,则表明本国的经济资源被外国占用,不利本国经济发展。
    中国的外汇储备已有2万多亿美元。应该说,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年纪稍长的人不会忘记,外汇短缺时代,全国人民曾经为换取“宝贵的外汇”而节衣缩食。如今,中国“不差钱”了,很多国内、国际上的经济问题都好解决了。但是,相对于每年进口总额大约一万亿美元的中国来说,这两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实在是太多,带来了种种不利影响。
    笔者认为,平衡贸易,让外汇储备保持合理水平的根本途径在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可是,也要清醒看到,目前主要依赖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外延式增长方式,虽然不理想,但有其现实的合理性:中国还有约40%的劳动力在从事农业生产,其收入只有进城务工农民工的一半。只有中国经济发展到达“刘易斯拐点”,即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状况即将结束,工人工资由水平运动转变为陡峭上升时,增长方式的真正转变才有望实现。按照中国现有的农民人口数,有经济学家估计,这个“拐点”还得等30年才能到来。
    在当前情况下,如何有效地消化巨大的外汇储备?中外的官方、学界人士不断提出种种高见。外国人认为,中国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过多的原因是人民币汇率低估,只要人民币升值就能解决问题。有文章说,最早是日本人提出,中国应该让人民币升值,以解决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其实,对于汇率与贸易顺差的关系,日本人最心知肚明。“广场会议”后,日元大幅度升值,日本人为此很吃了一些苦头,但其外汇储备并没减少。后来,美国的政客鼓噪,官方施压,逼人民币升值,以减少贸易顺差,降低外汇储备。现在,人民币已经升值了不少,中国的出口企业叫苦不迭,可中国的外汇储备仍有增无减。
    在国内,有经济学家提出,把外汇储备拿出一半,分给全国的老百姓,确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概。但平分外汇储备的建议无论在理论上还是运作中,都是不可行的。几年前就有人提出,利用巨额外汇储备购买大宗商品,把外汇储备变成实物储备。这个建议比较严肃,听着也合理,但现实可行性不高。
    发达国家确实都建立起了庞大的战略石油储备,中国也正在积极建立自己的战略石油储备。但石油是要存放在油库里的,建油库耗资巨大,不可能短期内就建成足够的储油设施。根据国家的规划,到2020年以前,才能陆续形成相当于100天石油净进口量的储备总规模。即使中国建立起这样的战略石油储备能力,按现在的国际市场价格,也不过几百亿美元,消化外汇储备的功能很有限。存储金属矿石可能简单些,堆放在荒野空地上不会霉变生虫。但是,中国一旦要大量进口供储藏的矿石,肯定引起价格暴涨;一旦储存够了,停止大量进口,价格必然暴跌,涨跌间的巨大价格损失谁来承担?如果全让政府承担价格损失,恐怕纳税人不会答应。
    据媒体报道,中国高层人士近日表示,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把外汇储备运用与企业“走出去”结合起来。笔者认为,鼓励企业“走出去”直接投资,应该是目前情况下,化解过高外汇储备的理想方式。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有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矿产资源了,但是当时的主要出发点是为保证矿产资源的供应。在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国际需求退缩,而中国外汇储备激增等新形势下,这类直接投资不仅可以提高中国矿产资源供应的可靠性,还将风险较大的外汇资产转化为更安全的资源资产,同时能带动中国矿山技术、设备的出口,可谓一举多得。有媒体报道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从2002年的2亿美元猛增到2008年的205亿美元。据海外机构预测,2009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将有可能首次超过引进外国直接投资额。如果真的这样,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新进展,其意义怎么估计也不会过高。仅从消化过高的外汇储备这一点考虑,中国也确实到了大力推进海外直接投资的时候了。

  相关稿件
· 海外投资应设法从源头上降低风险 2009-07-17
· 海外投资应设法从源头上降低非商业风险 2009-07-17
· 是中国考虑海外投资风险防范的时候了 2009-07-01
· 中国能源企业海外投资--务实转型 2009-06-29
· 企业纷纷“走出去” 海外投资或掀高潮 2009-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