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刺激效力开始减弱
    2009-08-26    王志浩    来源:第一财经

  中国财政政策正在悄悄转向,我们不清楚这是否是政府刻意为之。
  我们发现,中国财政政策的刺激效力在今年二季度大幅走弱。根据我们的估算,二季度财政刺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0.3个百分点,7月份或将继续收缩。也就是说,中国的财政政策目前可能接近于中性,而不再是刺激性的。
  我们尝试设计了“财政刺激效力”的指标,来衡量财政支出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这个指标反映了一段时期内财政收支余额的变动,在几位供职于IMF的朋友的帮助下,我们对数据的经济周期性进行了调整。
   2006~2008年期间,财政刺激效力大多为负值。也就是说,政府基本上采取了紧缩的财政政策。2002~2006年的数据波幅较大,可能表示财政政策出现不确定性,也可能只是数据本身的问题。
  但在近几个月,财政支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显著。2008年下半年政府财政刺激为经济增长贡献了2个百分点;之后,其贡献率在2009年一季度达到最高点,对GDP名义同比增速的贡献率增至约5 个百分点,而当时的名义GDP增速仅为4%,远远超过1997~1998年金融危机时的财政刺激力度。
  但在今年第二季度,这种刺激在减弱,并趋于中性。
  财政刺激效力的减弱不容忽视。对于那些担心经济或将过热的人来说,放松财政刺激力度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而在那些担心疲弱的经济可能进一步下滑的人看来,则并不是一件好事。我们的看法介于两者之间。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复苏速度在今年二季度达到最高点,目前有所放缓,但今年不太可能出现经济增长二次探底。
  像银行信贷增速放缓一样,财政刺激力度的减弱将对资产价格构成消极影响,并会加大市场对下半年资产价格下跌的担忧。
  刺激效力减弱是否会对实际经济活动产生显著影响?有可能。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器材购置、学校和诊所建设以及政府、军队薪资的一般预算支出增速将在下半年放缓。
  我们认为,财政刺激指标的转向,应该不会直接限制当前基建项目投资的步伐。根据我们掌握的数据,2009 年上半年基建项目融资中约有80%来自银行信贷,而非财政预算。财政刺激效力减弱可能会使新开工项目数量进一步减少。此外,固定资产投资的名义增速也已明显见顶。
  财政刺激效力为何会减弱?
  原因有两点。首先,财政部可能希望将全年财政支出增长控制在22%的年度目标内,从而满足年初设定的赤字规模占GDP约3%的目标。其次,财政收入增速需要按年度目标提高。
  在这里,我们碰到一个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典型问题:宏观经济目标的强制性。
  在经济放缓时,大多数经济体会考虑采取减税及其他方式减轻当地企业的负担。而中国的财政体系却在力争实现2009年财政总收入增长8.2%的目标,并且不惜给企业部门带来更大的压力。
  我们不清楚企业到底是在补缴税金,还是出于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的初衷直接贡献出自己的收入。这样一来,尽管政府希望企业加大投资,但企业原本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却被上缴税收。

(作者系渣打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

  相关稿件
· 中央财政将多拨57亿元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2009-08-26
· 重庆挖出多条黑色产业链 高利贷达当地财政收入1/3 2009-08-25
· 商务部财政部推进下乡产品流通网络建设 2009-08-25
· 财政倾斜西部 国务院六大措施促进大开发 2009-08-21
· 中央财政下拨辽宁等三省(区)抗旱救灾资金 2009-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