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松的货币政策怎样才适度
    2009-08-13    胡俞越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十分必要

  ●天量信贷规模或有过量之嫌

  ●投向是否科学同样值得商榷

  ●需要提高信贷效率控制风险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尚在谷底,众多权威机构冷眼看待中国“保八”目标的形势下,上半年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从数据上看,7.1%的GDP增速值得惊讶。然而,也
  有不少人对同期超过7.37万亿元的信贷投放和28.5%的M2增速表示担心。货币政策究竟怎样才叫适度?我们不妨从信贷规模、投向和结构上来进行剖析。
  从规模上看,2006年至2008年,我国每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分别为3.18万亿元、3.63万亿元与4.91万亿元,而今年上半年的信贷量就轻松超过了2006、2007年的总和,也远远超过了年初制定的全年5万亿元新增贷款的目标。另一方面,超过7.37万亿元的信贷投放量占据了同期GDP的52.7%,这意味着产出财富的一半多都将用于偿还债务,而如此高的负债率在主要经济体中也实属罕见。因此,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来看,目前的货币政策均有过度宽松之嫌。即使着眼于当前的宏观形势,如此天量的信贷似乎对出口下滑和经济增速放缓有些反应过度,而央行发行定向票据的行为和政策微调的表态,也佐证了我们的观点。事实上,并非所有信贷资金都进入了实体经济,恰恰相反的是,有大量资金在资本市场空转。根据国家审计署统计,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仅48%,约有1/5票据存在“空转”现象;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和楼市几乎成为了共识。因此信贷过量亦是不争的事实。
  从投向上看,流向居民部门的信贷额度为1.06万亿元,流向非金融性公司与其他部门为6.31万亿元。其中流向居民部门的新增贷款大部分是住房抵押贷款,从而造就了今年春夏以来的房市火热,同时也拉动了房地产业的相关投资。而信贷其余部分大多贷给了4万亿元投资的大项目,特别是铁路、公路和机场这些“铁公机”的基础设施领域。于是乎双管齐下,引发了新一轮的投资飙升,出现了投资对GDP贡献率高达87.3%的奇观,背离了“调结构”的初衷。另一方面,基建项目建设周期较长,相应的收款期限也较长,偿债风险较大,并且大量的重复建设也面临着收益骤减的风险,从而影响了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而银行坏账率的提高将势必影响金融市场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健康运转。
  事实上,无论是当前火热的房地产业还是基建领域,国有企业都得到银行资金的支持,而承担着我国目前50%以上的GDP和75%就业岗位的中小企业,在这场信贷盛宴中似乎被忽视了。面对国有企业的挤出效应,下一步如何启动中小企业投资,是保增长、保就业甚至调结构成功的关键。可以说,信贷投向比信贷增量更为重要,重量轻质的信贷所带来的风险和经济结构的失衡,将难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的动力。
  从信贷资金的期限结构来看,新增贷款中短期贷款为3.49万亿元(包括票据融资),中长期贷款为3.77万亿元。可以预见的是,由于基建项目的惯性,中长期贷款将维持增长的态势。这不仅增加了信贷的风险,也为其中一部分进入股市和楼市提供了便利。事实上,今年以来股指已翻倍,而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也已经持续4个月环比上涨,这与不断飙升的信贷总额呈正相关联系。资产价格的上升也带来了通货膨胀的隐忧。
  客观来看,当前的宏观经济尚未全面回暖,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势在必行。然而,何以适度是关乎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其中的“度”不仅体现在量上,更体现在质上。规模适度、结构适度、投向适度,提高信贷投放的效率和风险控制,成为下半年宽松货币政策是否适度的理性选择。一刀切的政策已逐渐式微,我们需要在把握当前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合理调整信贷投放的规模和方向,增加中小企业的授信量,同时对进入资本市场的信贷资金加以堵截,创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为中国经济的下一轮腾飞奠定基础。

  相关稿件
· 从三个关键词细察央行货币政策思路 2009-08-11
· 温家宝强调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动摇 2009-08-10
· 央行副行长:“微调”不是对货币政策的微调 2009-08-10
· 货币政策微调不等于转向 2009-08-07
· 货币政策面临五大挑战 2009-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