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造等离子屏:一桩危险的生意
    2009-07-29    傅勇    来源:经济参考报
    合肥国企花费20亿元人民币买下日立等离子面板生产线的消息着实让业界大跌眼镜。
    7月20日,安徽鑫昊等离子显示器件有限公司与日立等离子显示器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引进日立等离子产品技术、制造技术及生产线设备等,同时获得专利许可,建设一条年产能为150万片(以42英寸计)的等离子面板生产线,先期计划投资三亿美元(约20亿元人民币)。
    其实,合肥市政府对打造平板电视上游产业链的积极性一直非常高。早在2008年的9月12日,合肥市就曾与京东方签署了框架协议,在合肥市投资建设一条第六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此次以20亿元的代价引入日立等离子面板,合肥市政府的期望值同样很高,希望能借此打造一个“平板显示之都”。
    不过,业界却对这桩“生意”表现出了相当的担忧。与以往的众说纷纭不同,分析人士一致认为,合肥方面的举措显得不够理性,理由很简单:所有的数据都在表明,无论是在全球市场还在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等离子电视都已丧失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并逐渐被边缘化。
    尽管等离子是和液晶同一个时代的技术,互有优劣,都没有绝对的技术领先优势。在两种技术都不具备压倒性优势的情形下,什么是决定它们市场成败的关键因素?是市场,是消费者的感觉。
    长期以来,等离子面板的核心技术只有松下、三星、LG、日立、先锋五巨头所掌握,因而也被业界称为“等离子五虎”。不过,技术是技术,市场是市场,这是两种游戏规则的不同世界。而且,更重要的是,技术的垄断虽然可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也造成了生产企业过于集中,市场开发难度过大的后果,在平板电视领域的另一主流———液晶电视的强势出击面前,等离子企业就显得有些落寞和孤立。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更是放大了等离子电视市场目前的尴尬处境:一边是投资巨大的生产线,一边却是日渐萎缩的市场。正因为产能与市场需求的严重冲突造成了等离子生产企业的信心不足,所以放弃就成为最好的选择。于是日立、先锋不得不先后宣布退出等离子面板生产,而三星和LG也停止了等离子新面板生产线的投资,仅剩下松下一家在苦苦支撑。不仅如此,索尼、东芝、飞利浦等消费电子巨头也纷纷退出等离子电视市场,转攻液晶。
    正因为如此,在认多人眼中看来,此次日立之所以能将自己之前视若珍宝的等离子核心技术,只以20亿元人民币的“低价”卖给中国企业,是日立退出等离子领域的一种策略,很有点像当年汤姆逊将CRT生产线卖给TCL的味道,从而摆脱包袱,借中国市场消化掉原技术积累,向新的显示领域进军。
    不过,相比较而言,TCL并购汤姆逊的CRT生产线时,产业的发展方向尚不明晰,CRT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市场份额,这样的举动尚能得到人们的理解;但合肥国企却在市场风向向一边倒的态势下选择已不被市场认可的等离子就显得那么令人费解:既然贯通产业链、拥有极大竞争优势的等离子屏核心企业都对等离子信心不足,那么我们这些不拥有任何上游资源的底层企业为什么要替别人背上等离子产业发展的风险?
    这背后或许还有别的原因。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拉动内需,国家出台了四万亿元投资,许多地方政府急需大项目落地,赚取眼球效应。这种单纯追求GDP而忽视产业结构调整的项目,在产业复苏之时,只能勉强生存,而等到技术大转型周期,则可能成为地方政府一个存在巨额沉淀成本风险的大包袱。
    如此看来,合肥国企花费20亿元人民币买下日立等离子面板生产线与其说是一次投资还不如说是一次投机,而且还可能是一次危险的投机。
  相关稿件
· 我国第一块国产等离子屏将在奥运会前下线 2008-01-31
· 长虹建国内首条本土投资的等离子屏生产线 2007-04-30
· 长虹斥资60亿建设我国首条等离子屏生产线 2007-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