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论语]IPO,海外市场怎么就不待见
    2009-05-15    陈东    来源:经济参考报
  如今市场经济了,干什么都难得排队,但是有两条队,一直有人在不厌其烦地排着,而且一排就是一两年。
  这两条队,一条排在证监会,一条排在深交所。有媒体报道,证监会排队等待过会的上市公司近300家,创业板更是有近500多家企业争赶头班车,欲做中国未来的“微软”。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最近港交所发布消息,今年全球最大IPO中国忠旺在港上市开盘跌破发行价。忠旺公开发售部分的认购比率约68%,由于认购不足,部分股份分配至国际发售。
  再看欧美情况,IPO热潮早已消退,尽管上市条件非常宽松,但愿意上市集资的企业越来越少。美国目前IPO疲软多半是由市场因素造成的,去年10月以来,美国没有一家由风险资金支持的高新技术创业公司完成IPO。此外,随着上市成本、风险和监管的加强,尤其是《萨班斯法案》显著增加了美国上市企业财务报告开支和经理人、董事们的法律风险,上市募资对股东已经没有那么大吸引力了。
  那么,为什么中国企业对上市集资趋之若鹜,海外企业上市条件宽松,却不爱上市呢?冠冕堂皇的解释是,中国经济发展快,企业“差钱”。但是深究原因,法规不健全、公司治理不到位、募集资金使用状况不透明等问题,更值得探讨。
  笔者曾经关注过几只股票,有证券公司投十亿买大厦的,有上市公司砸十几亿搞物流港的,还有亏损高科技公司募资建科技园的,更有圈了钱拿股民钱投资理财的。
  中国证券市场长期以来大股东监督缺位,对比从银行借钱,上市公司更热衷上市募资,“募来的,那是不用还的”深刻印在上市公司高管头脑中。此外,中国上市公司寻找新项目的能力全球罕见,无论什么项目都敢上马,至于募集资金后,股东权益是否被稀释,项目的真假好坏,则与上市公司高管利益关联不大,但是钱到手了,利益就难说不大了。
  反观海外企业为什么不热衷增发配股IPO?集资上了新项目如果不成功,必然会稀释老股东权益,每股收益下降了,没法跟股东交代,公司高管的位子也就难保。此外,海外公司股东监管比较规范,管理层筹到钱,不能乱花,项目做得好了,最多花钱讲讲排场,排场太过分,还要被追究,AIG高管海滨开会事件就是鲜明的例子。
  IPO,是关系到企业、投资者利益平衡的问题。但是,多年以来,管理层更强调股票市场对企业的集资功能,忽略它的市场定价和资源配置功能。然而,如果“募来的,是不用还的”在上市公司高管中还有土壤;如果上市公司股东起不到股东应有的监督责任;如果法制缺位,不能监管上市公司资金挪用等腐败问题,那么不如让企业到监管更严的银行等系统去筹资,这样或许对社会资源调配更有利一些。
  相关稿件
· 上证所IPO融资额居亚太首位 2009-05-11
· 清华阳光:在创业板和主板之间选择IPO 2009-05-06
· 祁斌:IPO核心问题是市场化定价 2009-04-28
· 创业板应先于IPO重启 2009-04-23
· 一季度全球IPO仅募资14亿 2009-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