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合作应优先开放生产性服务业
    2009-04-24        来源:南方都市报
员   昨日,香港政务司司长唐英年率团访问广东,开启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颁布的大背景下,粤港两地拆除藩篱,加强合作的探索之旅。
  唐司长来得正是时候,不久之前,广东省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动员会刚刚开毕,在强力动员下,珠三角城市群命运共同体之共识初步达成。“先行先试,破旧立新”的信心与勇气也得以激发,《纲要》明确指出,珠三角要“发展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与港澳地区错位发展的国际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这都为长期与珠三角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香港开启粤港合作对话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与此同时,一场关于香港前途的讨论也在港岛展开。在3月25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推进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消息一出,港岛震动,正如4月12日温家宝总理所指出的,“金融中心不是靠规划出来的,是靠竞争出来的,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不可取代,但在竞争面前,不进则退”。为强化香港的竞争优势,进一步破除人为障碍,加强香港与广东的合作关系,已经成为从特首到市民的共识。
  毫无疑问,进一步强化粤港合作已经是大势所趋,这不仅出于粤港经济内在的共生结构,也是由于外在环境日趋恶化所致。
  从粤港经济的共生结构看,早年内地改革开放,香港制造业得以大举内迁珠三角,形成了珠三角长期依赖的“前店后厂”经济模式,但当时的开放仅仅限于投资方面,在金融、法律、建筑等许多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粤港两地仍然壁垒森严,这实际上一方面令珠三角外向型企业形成了单一的“车间”结构,另一方面也令香港的生产性服务业缺乏根基,导致产业空心化的困境。直至今日,在珠三角面临土地、资源、人口、环境“四个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发展的时刻,最需要的就是长期被排斥在外的生产性服务业,而这正是香港之所长,而香港所面对的缺乏经济腹地、产业空心化等问题,也完全可以通过扩大开放,加速与珠三角经济融合得到解决。
  从粤港共同面临的外在环境恶化的情况看,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珠三角由外贸订单主导的制造业中心地位备受冲击,而香港由于缺乏经济腹地,也同样面临金融、运输、商业、贸易中心地位逐步边缘化的危险。内忧外患,决定了粤港惟有合作一途。
  正如有论者所指出的,香港最值得重视的力量,是其在跨国企业服务的大量生产性服务业专业人士,在法律、会计、工程、建筑方面,香港的专业人群聚集度,仅次于纽约与伦敦,排名全球第三,位列东京之前,但由于两地长期制度阻隔,这批专业人士一直未能大规模服务于内地经济。正如唐英年司长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所提到的,CEPA是涵盖全国的“大门”,而《纲要》是“小门”,由于大陆腹地广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许多协议难以全面推广,此时,正需要广东以“先行先试”的勇气,打开“小门”,以加快CEPA的各项协议落实。
  事实上,粤港互相开放,也同时是实践珠三角内部打破市场壁垒,推动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加快与国际经济衔接的必由之路。结合广东的发展需要,当前对香港服务业开放的重点应该是金融、物流、法律、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虽然在2009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CEPA5补充协议已经为这些领域指明方向,但其中对服务业的限制仍然很多,例如,根据该协议,香港律师即便考取了内地的律师资格,仍然不能代理内地业务。未来这些限制都有待珠三角“先行”破除。与此同时,为接纳香港服务业,改善行政管理体系,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也势在必行。
  相关稿件
· 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2007-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