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价格泡沫破了一个再吹一个
    2009-04-14    作者:李 茜    来源:证券时报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3月人民币新增贷款及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均创出历史最高水平。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季度例会指出,下一步央行将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次贷危机以来,美欧各国都采取了极端的宽松货币政策,场面可谓登峰造极,在前期持续降息和向金融体系大量注资流动性的基础上,美联储3月18日周三宣布,美联储计划将在未来6个月内购买长期国债3000亿美元,增大收购两房证券的额度至2000亿美元,同时提高收购定期资产支持债券的额度7500亿美元至12500亿美元,三项措施共注入流动性1万多亿美元。与此同时,欧洲央行4月2日晚决定将其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1.5%,这是自1999年欧洲央行开始制定货币政策以来历史最低的基准利率水平。
    我们是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美欧各国拼了老命注水,因此全球各国央行都拼命向经济注入流动性。毫无节制的注入流动性必然引起一个后果——通胀。在信用货币体系中,我们将来看到的更多是通胀而不是通缩,也许通胀很快就要到来。事实上,最近已经有一些通胀的迹象,例如:英国2月消费者物价指数年同比实际为3.2%,而此前市场预计为2.6%;消费者物价指数月环比实际为0.9%,此前预计为0.3%。英国2月的多项通胀指标显示,英国的通胀水平超预期上涨,这主要是由于英国政府的定量宽松政策所致。另外,近期大宗商品大幅反弹,其中原油多数时间在39至54美元波动,反弹幅度约38%,LME期铜已经从低点反弹了约50%。对未来通胀的判断意味着总有一类资产价格将出现上涨:黄金、地产、商品或者股票。
  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引发的通胀将可能发生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慢性通胀。在这种情况下,充裕的流动性引领经济从低谷走出,企业融资成本降低,生产恢复,失业率下降,资产价格上涨,虽然通胀率会缓慢上升,但实体经济也会逐渐复苏,这种情况是较好的结果。
  另一种情况是,毫无节制的注入流动性不但没有解救实体经济,反而引发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从而形成滞胀。社会经济与财富的增长源泉是生产要素的增加、技术的进步,货币政策只是从旁协助,而不可能喧宾夺主地主动带动经济增长。各国央行撒钱的政策只能是短期取巧,因为通胀只有不被市场认识才能有效,如果一印钞票,大宗商品(包括粮食原油等)大涨,则取巧都很难,一旦通胀预期形成,工人会要求增加工资以抵抗通胀,则会导致严重的滞胀。
  事实上,两种情况的区别在于投资者是否形成通胀预期,如果投资者没有形成通胀预期,或者实际通胀水平高于投资者预期的通胀水平,也就是企业最终生产的产品涨价幅度高于工资、利率以及原材料等成本的涨价幅度,那么企业的利润会上升,对股票市场是利好,股市也会走牛;而如果投资者认为未来通胀将大幅上涨,特别是如果投资者有了恶性通胀的预期,那么工人会要求加工资,银行贷款的利率也会上升,而大宗商品等原材料价格也会大幅上涨,企业的成本大幅上升,而这时如果经济没有走出低谷,终端需求疲弱,企业的利润将大幅下降,经济将陷入停滞,股票市场因此会大幅下跌。我们认为未来以上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发生第一种情况可能性相对较大,发生第二种情况也有可能。

  相关稿件
· 谨防储备货币改革成为“零和博弈” 2009-04-13
· 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2009-04-13
· “货币互换”在今日中国含义更丰富 2009-04-10
· 申万巴黎非货币类基金参与工行网银活动 2009-04-10
· 俄罗斯专家:人民币有望进入SDR货币篮子 2009-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