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有毒资产”或许是妙棋
    2009-03-27    马红漫    来源:南方都市报

  “不按常理出招”已经成为美国救市政策的特色。继上周美联储决定购买总额3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之后,美国财政部近期又宣布将设立一个“公共—私人投资项目”,以处理金融机构的“有毒资产”问题,拟议中的问题资产购买规模将达到1万亿美元。

  无须讳言,两项举动的实质就是要把美国变成一个巨型的印钞机,通过大规模的财政举债、扩大政府赤字,以及用纸钞滥发最终买单,来实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标。这样的政策举动在世界调控历史上非常罕见。尽管一国货币当局在法理上拥有滥发的权力,但在成熟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却从未见此权力被使用。滥发权力之所以被搁置,是因为滥发固然可以解决一时的财政紧缺,但同时也会导致国家政治经济地位下降,本币的国际地位衰落。对于中国而言,由于持有大量的美元国债,极有可能因此而深受连带伤害,因此,究竟该如何看待美国此次的极端政策,值得各界的深思与探讨。
  在笔者看来,美国的救市政策虽然属于险招,但基于当下市场自我救赎机制的丧失,“险招”反而变成了最优解。
  从本质上讲,源自次贷危机的经济衰退与美国历史上十几次经济危机并没有根本差异。而综观之前的经济危机,最终带动经济走出衰退阴影,还是需要市场内在的新兴增长动力出现,至于调控政策的作用只在于缩短了新增长动力出现的时间间隔。据此而言,当下的美国经济之所以长期深陷泥沼之中,就是因为市场内在的振兴机制出现了问题,因此所谓的救市政策要害也正在于此。
  次贷危机导致金融市场衰败,具体的影响就是中断了信用机制的正常循环运行。目前美国等海外经济的现实状况是,大量的贷款买房者房屋被银行收扣。银行虽然名义上拥有了房产权,但这也就意味着当初被高估发行的抵押债券失去了定价基础,整体信贷市场规模由此而急剧萎缩,信贷双方充斥着互相不信任的氛围,结果就是即使市场有新增资金需求,也根本没有相应的资金积极供应,市场原发的增长动力因此而难以获得发展空间。银行作为金融体系运作的核心环节更是如此。尽管美国政府不断地对银行注资,但潜在民间资本仍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计算着银行究竟还有多少不良资产没有暴露。在一些悲观人士看来,甚至多达十万亿美元以上的不良资产还将会崩盘。由此,民间资本根本不敢为“地雷炸弹”买单,市场自发救助机制也就无从谈起。
  按照这样的逻辑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美国极端救市政策的要义所在,就是政府主动出资介入不良资产的收购,一方面以其多达万亿美元的庞大规模消除市场对隐藏问题的担忧,另一方面政府与私人资本“共存亡”的决心能够激发市场积极投资意愿的出现。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就会使得市场预期乐观化。美国财政买单很像当初中国一次性剥离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虽然一直都不乏争议,但最终的结果毕竟让国有银行实现了脱胎换骨。同样的情况是,在相关消息公布之后已经有研究机构把美国经济复苏的时间判断提前。对比于单纯的财政注资措施,极端的政策显然更属于高招妙棋。
  对货币滥发的担忧其实并没有必要。按照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一贯主张,他曾经用“在直升飞机上撒美元”来描绘其理念。或许在拘泥于教科书的学院派看来,这是对理性货币政策的侮辱,但不按常理出牌的政策却能够让对手失去抵抗力。试想,谁敢去和拥有铸币权力的央行进行对抗?对于民间资本而言,既然预判到央行主导的货币通胀已经不可避免,那还不赶紧去寻找避险的市场投资机会?由此,新兴的投资增长机会随之而迸发,或许实际的结果就是美联储根本无需动用过多的印钞机,经济复苏就已经走上了正轨。
  看似背离理性的美联储,其实是在遵循市场预期理论调控经济运行。在极端预期扭曲之下,负面的看法、悲观的言论、对抗的情绪都有可能出现,但基于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在非常时期,我们还是不妨给予美联储更大的市场容忍度吧。

  相关稿件
· 如何解决我国资产定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2009-03-27
· 全国私营企业资产规模和销售额有明显增长 2009-03-26
· 美国公私合营投资 剥离不良资产 2009-03-25
· 美消化“有毒资产”计划能否药到病除[图] 2009-03-25
· 美国财政部公布消化“有毒资产”方案[图] 2009-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