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花旗与美国银行业国有化之困
    2009-02-27    作者:姜山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随着2008年第四季度财报的陆续公布,美国新一轮金融业资产减记浪潮席卷整个华尔街,美国政府也不得不再度考虑出手援助已处于水深火热中的金融巨头们。根据最新的消息,花旗集团最早将在美国时间周四宣布达成美国政府持股40%的新一轮援助计划,从而获得新的政府资金注入,这也意味着花旗集团事实上被美国政府国有化。

  然而,对于美国政府来说,国有化这一词汇实在过于敏感,以至于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均在本周表示国有化不是政府的唯一选择,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被视为是最差的选择,这一表态缓解了银行股股东对于股份稀释的担忧,从而引发了周二美国股市的大幅反弹。
  但从周三奥巴马政府提出的金融业拯救方案看,这一表态已经被实质上的政府行动所粉碎。根据这一方案,美国政府将针对银行体系进行极端压力测试,以得出假定失业率上升超过10%和房屋价格再度下降25%以上的情况下,银行体系仍能保持正常运营的资本需求,并要求银行在接下来6个月的缓冲期内寻求私人资本的注入以达到资本要求,否则政府将以买入银行新发行的可转换优先股的形式提供资本注入,其价格以2月9日市价的九成确定,年股息率将达9%,远高于布什政府金融援助计划的5%的水平。在银行普通股权益资本不足冲减损失时,这一可转换优先股将被转换为普通股以保持银行的权益资本水平,而如果发行7年后,这一可转换优先股不被银行赎回,到时也将自动转换为普通股。与此同时,接受政府援助的银行必须严格执行新的高管限薪和回购普通股规定。在这一条款下,接受援助的银行事实上已被国有化,尽管从表面看来它们仍旧以私人部门的形式进行运营。
  虽然从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看来,国有化是对自由市场经济的践踏。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在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面前,脆弱的银行体系如果不能借助国家的信用支持,面临的将会是多米诺骨牌式的坍塌,最终的金融市场自由化只会是一纸空谈。
  在去年年初美联储紧急提供资金援助贝尔斯登并协助其被摩根大通收购后,市场曾一度对政府干预银行体系表示质疑,但当雷曼兄弟因为美联储拒绝援手而申请破产保护后,整个美国银行体系和全球的金融市场环境急剧恶化,显示出金融市场在必要时一定要借助外部力量支撑,特别是在全球金融体系已逐步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时,这一必要性体现得更为明显。自由化的金融市场有助于金融产品的价值发现与确认,但无外力支撑的金融市场在源于自身的危机面前,会像纸糊的灯笼一般一戳即破。
  自次贷危机发生以来一直处于风口浪尖的花旗银行,此前已获美国政府两次援助,去年10月,美国财政部向花旗银行注入250亿美元资金,此后不久,再度向花旗注资200亿美元并为其30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提供损失担保。这次已是美国政府第三次向花旗银行注入资金。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大量注资一个金融机构,意味着两件事:第一,这家金融机构持续暴露的风险远比此前想象的高,而且还在不断暴露之中;第二,这家金融机构对市场的影响过大,以至于政府无法放任其出现问题而坐视不理。作为曾稳居世界金融机构头把交椅的花旗银行来说,历史上的过快扩张和过大的表外资产一度为其带来了巨大的收益,然而现在这一切成为了一个不断吞噬其资产的巨大黑洞。
  巨型金融机构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的不堪一击,无疑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
  从巴塞尔协定规定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上看,多数巨型银行都非常健康,花旗银行此前的核心资本充足率高达11.8%,远远超出协定规定的健康标准。然而,花旗银行和其他巨型银行接连寻求资本援助的事实却显示出,这一指标并不适合衡量银行的真正健康程度。
  从美国政府拟定的银行业压力测试要求看,美国政府和投资者都已开始转而关注更为重要的银行普通股权益资本指标,毕竟这是银行业冲减损失的第一道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道防线。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用有形普通股权益资本(TCE, Tangible Common Equity)衡量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是一个相当保守的指标,但目前采用这一指标衡量的结果则十分令人沮丧:世界上现有的多数巨型银行都是一个存在着巨大风险的定时炸弹。未来如果大规模采用这一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则世界上的绝大多数银行都面临着巨额的资本补充需求,这也将在相当程度上削弱银行的放贷能力和银行股的盈利水平。
  尽管拒绝接受国有化这一词汇,但很显然,美国政府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用行动证明,国有化金融业才是拯救目前濒临崩溃的美国巨型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最好途径,毕竟私人银行追求的利益最大化和自我保护性惜贷举措,与目前挽救经济危机所需要的银行业统一释放资金以振兴实业经济的行动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消费者信心指数创下41年新低、房产价格继续低迷、失业率急剧攀升的情况下,银行业惜贷—企业无法得到必要的运营资金而大幅亏损乃至倒闭—银行遭受新的资产减记威胁而进一步惜贷或寻求新的资金补充甚至倒闭,这样的逆向循环如果不能被有效从中打破,等待美国和世界经济的恐怕将是看不到尽头的漫漫长夜。

  相关稿件
· 银行业协会:应做好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工作 2009-02-27
· 刘明康: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影响有限风险可控 2009-02-27
· 美银行业巨头今“体检”国有化是最后底牌 2009-02-25
· 穆迪:欧洲银行业又遭遇东欧冲击 2009-02-23
· 美国银行业忧虑“国有化” 2009-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