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政吃紧敲响警钟
    2009-02-24    张心灵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2008年,上海市地方财政收入2382.3亿元,同比增长13.3%,地方财政支出2617.7亿元,比2007年增长18.9%。地方财政收支严重不平衡,书记市长连叹当家不易。

  被人们认为富得流油的上海市地方财政也入不敷出,乍看令人吃惊,其实并不出人意料。如果用心作一番调研,恐怕绝大多数省、市、区,绝大多数副省级市、地级市和地区;全国的绝大多数县(区)和县级市,财政都是赤字高悬。但是,上海市地方财政如此吃紧的状况浮出水面,还是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警钟之一,要正确客观真实地看待分析中国的经济形势。财政是经济状况最集中、最真实的反映。诚然,这些年中国的经济以较快速度增长,财政收入2007年突破5万亿大关,2008年达到6万亿。于是不少官员、学者、专家就发出了“国力雄厚”、“财力充足”、“国富民强”等叫好之声。其实,中国的经济状况还存在结构不合理、增长成本过高、区域发展不平衡、大中型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世界经济发展较为平稳时没有充分暴露,而一旦遇到大的风浪,就会得到集中反映,财政吃紧就是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真实折射。因此,上海不是富得流油,中国更不是“仓禀丰实”、“国库满盈”。
  警钟之二,要学会过苦日子、穷日子、紧日子。这些年,在“中国富强论”、“高增长和高消费”的喧嚣中,某些地方政府学会了奢侈挥霍,“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建楼堂馆所、搞形象工程等等。上海地方的财政吃紧告诉我们,艰苦奋斗的传家宝不能丢掉,不管中国发展到了什么程度,都要坚持过苦日子,过穷日子,过紧日子。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各级政府、官员,要勤俭治国,俭朴理政,从根本上清除奢侈浪费之风。这样,积之年月,才能“公私仓禀俱丰实”,实现“民殷盛而国富强”的小康目标。
  警钟之三,摆正“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辩证法。“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是陈云同志财政经济思想的精辟之一。国家和地方的财力总是有限的,国家和地方要发展,人民群众要吃饭,这本身是一对矛盾。但发展要根据客观实际,不能脱离国力和地方实力。不能一提发展,就是建成多少大项目,盖了多少高楼大厦,修了多少高等级公路,而把老百姓“吃饭”的大事撂在一边。
  一句话,好钢用在刀刃上,要把有限的财力花在老百姓身上,花在有长远效益的建设上。在财政吃紧时尤其是这样。

  相关稿件
· 高额财政赤字首重监管“硬化” 2009-02-24
· 普惠制消费券根本是滥用财政资源 2009-02-23
· 9500亿预算赤字拉开财政体制完善的帷幕 2009-02-23
· 巨额财政赤字如何化“危”为“机”? 2009-02-23
· 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暗含隐忧 2009-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