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贺岁片与扩大消费
    2008-12-12    作者:如一    来源:经济参考报
  经济不景气,消费难振兴。然而在市道普遍疲软之中,以贺岁片为主的电影市场却大有风景独好的劲头。
  有报道说,电影《梅兰芳》全国上映4天,票房收入就超过4000万元人民币,投资方预测最终票房有望达到1.5亿。如果算上扎堆上映的其他贺岁片,短短一个岁末的电影票房收入就有几个亿。如此火暴,不能不令那些正在寒冬里苦熬日子的企业羡慕不已。
  按常理,目前经济低迷,不少人消费能省则省,连习惯大手大脚花钱的年轻人都在学着捂紧钱包过日子,商场饭店比往年冷清不少,何以电影市场红火依然,且显得更热闹了?其中原因,除了电影本身的吸引力,恐怕与经济环境的变化有某种内在联系。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日见明显,在不少方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诸如股票缩水、薪酬下降、工作不稳、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无不给人们带来不小的精神压力,迫使大家在压缩物质消费的同时,将摆脱现实困境与精神负担的希望寄托于文化娱乐产品。日本作家橱川白村不是说过:艺术是“苦闷的象征”,而商业电影正迎合了人们渴望摆脱精神苦闷的心理需求。况且,花几十元进电影院,能看到自己喜欢的大明星,对年轻人来说物有所值。所以电影市场在这个特殊的冬天还能兴旺不衰,“天时”的推动作用不可抹杀。
  谈论电影贺岁市场的红火,并非为了锦上添花。在扩大内需进展尚不尽如人意的时候,以商业电影为代表的文化市场的巨大消费潜力,应该给经济增长点的开拓提供一个新鲜视角。
  以往启动消费,着眼点主要放在增加物质商品的生产与供应方面,这当然与我国商品消费水平长期落后分不开。事实上,尽管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商品消费依然处于中低水平,远远赶不上富裕国家,因此给扩大内需留下很大空间,但这并不能成为忽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借口。
  应该看到,当经济增长出现下滑、社会对一般物质性商品购买欲望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文化艺术产业,既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又能获得相当不错的经济效益,对拉动经济增长同样有积极作用。最近闭幕的北京冬季书市,10天就吸引了大约50万人入场,保守估计销售额在四五千万左右。可见经济状况的不理想,并未阻止文化消费的热情,反而会成为积累知识与提升自身素养的一种契机,激发文化市场消费的潜力。因此要将经济增长转向以消费为主导,不可不重视文化市场的建设。
  遗憾的是,眼下适合普通人消费的文化场所相当缺乏,不停的城市改造,让原来在家门口就能看电影或戏剧的地方基本消失殆尽,处于繁华商业区的电影城、剧院等等,成本高票价也高,普通百姓一般不愿问津。听说有的地方,建剧院比照着国家大剧院的标准来,这离老百姓的消费档次太远了。扩大文化消费,首先应该考虑为普通百姓提供低成本又方便的文化娱乐场所,最好将重点放到居民集中的社区,让日益壮大的中老年人群也能及时欣赏到各种新型文娱作品。
  当然,不同社会群体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会有很大差别。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人喜欢阳春白雪式的所谓高雅艺术,也有人追捧下里巴人式的通俗表演。众口难调,正是文化消费的特点所在。只有尽量开发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和大众娱乐产品,才能充分满足不同层次民众的精神消费需求。
  说到文化消费,不能不提占我国人口80%的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那些已经基本实现温饱的农村地区,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同样非常迫切。但与城市不同的是,农村文化消费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文化设施十分缺乏、地域差别突出等等。所以为农民提供文化产品,必须因地制宜,尽量照顾当地群众的口味。
  相关稿件
· 女性题材电影成为贺岁档电影"新宠" 2008-12-10
· “金牛”贺岁惹人爱 2008-12-02
· 牛年贺岁银条出现赝品 收藏谨防假冒 2008-11-24
· 牛年贺岁金银砖将上市 2008-10-14
· 恒源祥春节广告:贺岁还是恶俗[图] 2008-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