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也是金融泡沫发生器
    2008-10-09    作者:黄湘源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刚刚通过的美国政府救市方案,其中内容之一,就是授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暂停所谓的按市值计价会计准则。对此,显然已经引起中国证监会的注意。最近,中国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强资本市场会计监管,重点关注公允价值、资产减值准备等。

  美国会计准则早就引进了公允价值,但真正强制要求公司尤其是金融机构以当前市场价格即所谓公允价值来评估资产价值时,恰巧碰上了这场次贷危机。这在时间上,同我国在上市公司先行一步引进公允价值的新会计准则,不无巧合之处。
  美国的投资者和银行现在互相不再相信对方的账目,原因就在于以市值计价的会计数据让人无所适从。银行家抱怨市值计价不仅导致经纪商报价及定价服务对他们的资产以清仓价格误导市场,而且还令其雪上加霜为受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而在投资者看来,如果银行可以假装没有出事,则意味着他们实际上已经严重贬值了的资产还将继续按幻想定价。
  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是由投机者和银行家“无休止的贪婪”引发的,而他们的错误却由普通大众承担。近30年前,美国的银行家就开始利用按揭贷款发行债券,然后开始利用这些债券发行新的债券,诸如抵押支持债券MBS和担保债权凭证CDO等。将次贷、商业性抵押债券、信用违约掉期之类的金融资产捆绑起来作为证券化产品销售出去,堪称华尔街的一大发明。这一炼金术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不仅更易于交易,而且杠杆率更高。华尔街正是由此而成为一个过度依赖杠杆的世界。据瑞银的数据,美林的杠杆率从2003年的15倍飙升至去年的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杆率攀升至33倍,高盛也达到28倍。相比之下,美国银行截止第二季度的杠杆率为11倍,不到投行平均水平的一半。然而,正所谓“成亦杠杆,败亦杠杆”,过度依赖杠杆亦是遭受毁灭性打击的前提,曾经让华尔街富得冒油的杠杆顶端的公允价值,最终令华尔街寿终正寝。杠杆贷款价值在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选择历史性转身的那一周暴跌至创纪录低点,标准普尔LCD和Markit的数据显示,美国交投最为活跃的杠杆贷款平均报价一度下跌了330个基点,降至仅为面值的84.28%,创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这意味着投资者和银行,谁也不可能避免进一步按市值计价所造成的重大损失。
  在金融创新手段的帮助下,原本质量不好的基础资产通过过度包装,也可以将不值钱或者有风险的资产,通过分拆打包,分割出各种不同的产品,以远远高于实际价值的价格出售。复杂而不透明的次贷产品被推销给那些并不熟悉金融知识的个人、企业或机构,它们在市场繁荣之时似乎成了帮助人们实现高收益的捷径,例如信用违约掉期合约(CDS)市场过去5年从1万亿美元迅速膨胀到62万亿美元,但是由于CDS不在交易所内而是在机构内部交易,所以也脱离监管部门范围之外,在市场逆转后,大规模的冲销引起投资者对华尔街丧失信心,危机也就不可避免。
  按照原来的美国证券监管规定,金融机构所持有的这种大量的次级债金融产品及其他较低等级的住房抵押贷款金融产品,每天都得根据市场价值来确定其资产负债表上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次贷危机发生后,由于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造成次级债金融产品的信用评级和市场价值直线下降,从而使得这些公司持有的次级债证券化产品的市场价值迅速下跌。如果无法将债券继续销售给投资者,而不得不把这些债券留在它们的资产负债表上,那么,它们将可能出现资金短绌,或者巨额资产减记将严重侵蚀这些公司的资本金。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没有及时注资来补充资本金,这些公司很快就将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美国五大行的次第倒下,最终无可避免地株连整个美国乃至全世界的金融体系,其源盖出于此。
  饱受次贷危机和“两美”危机荼毒的美国人终于认识到,公允价值其实就是金融泡沫发生器。不过,美国政府现在之所以试图暂停实行按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主要是并不是为了从根本上消除金融泡沫化,而只是为了掩盖泡沫退潮时所留下的过于令人难堪的垃圾现象。其实,即使银行业不再按市值计价,或不再冲销其价值数十亿美元没有买家的抵押贷款相关证券,信贷危机是不是就会自动消退呢?这显然是值得怀疑的。
  会计手段调整的权宜之计如果只是被用来掩盖问题的真相,而不是为了更好地消除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除了为今后发生新一轮财务报告灾难埋下种子之外,不会带来别的更好的结果。这对过于热心与标榜公允价值之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我国金融证券界,不啻一个很好的教训。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