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应该学德国还是学美国
    2008-09-24    作者:沈洪溥    来源:新京报

  美国今日被千夫所指的所谓“金融创新”有其必要性或者真实需求推动,而德国或欧洲金融体系的相对健康与其经济虚拟化程度有限密切相关。

  银行东风压倒投行西风?

  次贷危机似乎正带来一个可能颠覆既有理念的大问题———此前若干年,中国多数金融机构已经基本接受了美国的金融自由化路径。但一轮机构洗牌下来,美国“最自由”的五大顶级投行已去其三,让不少曾积极推动综合经营的证券、信托等金融中介机构感受到了不小压力。而商业银行则颇有些沾沾自喜,认定以银行控股的综合经营范式貌似有“普世”意义。
  表面上确实如此,如以欧洲的典型金融机构为例,瑞银、汇丰在最近一年尽管都传出过风险资产暴露的问题,但毕竟没有到退出市场的地步。而在以多元金融“一站式”服务为主要特征的德国,其金融市场至今也未出现特别大的机构风险状况。这就难怪德国财长施泰因布吕克22日表示,“西方七国集团其他成员国的金融形势与美国不同,因此它们没有制定与之相应的计划”。按照直线思维逻辑看,美国模式不靠谱,要学就学德意志。不过且慢,依笔者管见,德国或欧洲金融体系的相对健康与其经济虚拟化程度有限是密切相关的,与机构的经营范式关系并不大。美国今日被千夫所指的所谓“金融创新”有其必要性或者真实需求推动。

  金融模式取决于发展模式

  本质上,吸收过剩美元的“美元环流”需要一个广度、深度空前的金融市场,而投行的天才们不过在这个大趋势下“顺势而为”,是真正的随需应变。与此相对应,欧洲若干经济体量中等的国家在国际经济地位上根本无法和美国抗衡,而欧元作为具有“国力加权”特征的货币更难以和有强势国力保障的美元争夺中心货币地位,这最终决定了欧洲的金融市场缺乏外生需求所推动的规模自我扩大、层次自我复杂的正反馈演变特征。
  再具体到美、德两国,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发达国家则始终握有实在的制造业上游核心技术;而倚靠强大的军事政治实力,伴随国内各类成本的快速攀升,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美国造”逐渐式微,美国整个经济运行体系全面虚拟化。
  从这个角度看,美国因金融自由化而导致的创新活动与整个国家经济体系的发展路径是相一致的,不应颠倒因果次序。当美国经济在网络泡沫破碎后面临增长点日益稀少的困境时,对资产的价值反复重估势必成为外围过剩美元的行为目标,这才导致了今天国际经济与金融乱象。
  而由于具有浓厚的社会民主主义传统,德国(包括法国)的经济发展路径更着重解决就业的诉求,更依赖实体产业。确而言之,德国的金融部门由于缺乏独立膨胀的动力和需求,始终依托实体产业需求存在,这成为了今天幸免于全球经济与金融动荡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是可见,学美国还是学德国,并非中国金融机构面对的真实问题。原因很简单,美式的金融综合经营决非动荡之内因,仅是其表象;德式的全能银行又有着独特的产业结构来支撑,并不易模仿。而从根本上讲,中国这样的大国,也几乎不可能纯靠模仿乃至抄袭别人的模式来成就崛起的理想。

  相关稿件
· 专家探讨:动荡时期中国金融业监管向何处走 2008-09-19
· “华尔街风暴”席卷全球 牵累中国金融机构 2008-09-19
· “金融飓风”:中国金融市场受到多大冲击? 2008-09-18
· 中国金融改革体验奥运效应 2008-08-08
· 日本《产经新闻》:热钱威胁中国金融安全 2008-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