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变调的准“金融产品”
    2008-09-17    应健中    来源:中国证券报

  现在已经没多少人知道当年朱元璋起义,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才有了以后中国人年年吃月饼的典故。现在人们为了健康,实际上吃月饼的人并不多,拎两盒月饼上门公关的年代早过了,在市面上到处送来送去的都是可以领月饼的“月饼券”,这有点像当年的国债“代保管单”,这实物交易变成了纸质交易也就演变成了一种准“金融产品”了。
  每年中秋节前的三个月,月饼生存企业就拉开了架势一博,其劲头不亚于当下抢跑道上市的PE。由于可以纸质交易,花花绿绿的月饼券以八折的价格卖了出去,如果在一个季节中卖出了10万张券,而月饼生产企业并不需要生产10万盒月饼,这中间谁都离不开一个角色——“黄牛”,众多“黄牛”与生产企业一联手,整个准“金融产品”满盘皆活。他们在市场上打对折收进月饼券,再六折卖给生产企业,“黄牛”赚10%佣金,而生产企业连月饼都不需要生产就能赚20%,企业要么将收进的券销毁,要么再卖出去。一个卖出10万张月饼券的企业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这点生产能力,也不需要这点生产能力,企业生产产品仅仅是一种门面,而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营销模式。这种营销模式在当下的中国已经构成了一条庞大的利益链,谁都离不开谁,团购的采购人、生产企业、销售企业、“黄牛”、花花绿绿月饼券持有者……谁都在这种营销模式中分一杯羹。
  在这种利益链中最被人看不起但又都离不开的是“黄牛”,因为没了这个阶层,这种营销的游戏是玩不下去的。其实,“黄牛”也是分三、六、九等的,这与当年倒国库券如出一辙。在马路上站岗的是最低档的,上海人称其为“打桩模子”,这批人每年中秋通过低吸高抛的差价可赚上万把块钱,而高档的是可以直接与生产企业也就是发券人打交道的那批人,他们躲在后面,盘剥小“黄牛”,当然也受发券人的盘剥,一个中秋下来可赚上个几十万元,比做股票好多了。
  以做差价为目的的“黄牛”,其赚钱的门道值得做股票的人学学的。他们的盈利模式是有差价就走,券不粘在手中,更不相信这是一个值得长期投资的品种,所谓“六进七出”、“五进六出”,宁可差价小些有盈利即可。而其行情的走势相当于权证,中秋节当天就是行权之日,离那天越近价格就越走低。幸运的小“黄牛”如果有大“黄牛”做靠山,那就可以将套在手中的券发出去,当然价格也随行就市地走低,不幸运的则将套在自己手中的月饼券进行实物交割,一大堆月饼就够他吃一阵子了,不过这种感觉比股票套牢要好,毕竟在一波行情中既赚了差价,还有一大堆月饼可吃,而股票套牢连影子都没有的。
  每年月饼行情不登大雅之堂,人人看不起将东西倒来倒去的“黄牛”,可“黄牛”中还真出了投资大家。20年前上海滩上有个“黄牛”,从倒电影票、邮票、汽油票、邮币卡等一直倒到股票,20多年下来了,成了很成功的股票投资大户了,现在在好几家上市公司的前10位股东中都有他的名字。他在股市上最成功的投资经验说出来大家别见笑,那就是两个字:割肉。教科书上叫作止损,他做股票一看苗头不对,就毫不留情地一刀割出去,而这种本领是在当年倒电影票中养成的,电影票拿在手中,离开场时间还有5分钟,不管什么价,脱手即可。正由于这样的操作习惯,过往的几次熊市都没将他打趴下,而这种经历现在大多数股民是没法体验到的。

  相关稿件
· 小心“金融产品”蒙了你 2007-12-10
· 次级债是美国造“问题金融产品” 2007-09-24
· “金融产品化”是中国商业地产的惟一出路 2007-07-23
· 中央银行将继续在多方面推动金融产品的创新 2007-05-31
· 易宪容:投资者应关注国际金融产品风险 2007-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