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跳出“贫困陷阱”
    2008-09-12    作者:宫希魁    来源:经济参考报

  所谓“贫困陷阱”,通常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处于贫困状态的个人、家庭、群体、区域等主体或单元由于贫困而不断地再生产出贫困,长期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而不能自拔。一旦掉进这种“贫困陷阱”,要想从里边跳出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贫困陷阱”为什么能够相对地把人锁定在贫困中,无怪乎因为你穷,你就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引起人力资本的退化;因为你穷,你就缺少物质资本的投入,许多赚钱的机会与你无缘;因为你穷,就限制了你的活动范围和自由,使你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而日益边缘化;因为你穷,就可能影响你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从而一蹶不振而荒度人生。因此,穷这个东西可不是个好玩意儿,一旦让它沾上了边或缠住了你,想不要都很难摆脱掉。
  “贫困陷阱”虽然很深,但也绝不是什么“天坑”、“黑洞”,只要是善者、勇者、智者、韧者,经过一番努力和拼搏,逃离苦海,重见光明者不计其数,对于这些成功者来说,改变自身命运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笔者认为,需要肯定的一点,世上绝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还要靠自己。在我的家乡曾有这样一户老雇农,解放十多年了还穷得叮当响,全家住在一个窝棚里。1962年,地区来了个大干部,他不能容忍让自己的“阶级兄弟”再过这样的穷日子,于是带领社员帮他盖了两间土坯草房。这草房一住就是40年,修了再修,补了再补,早已是漏雨透风的危房,现在已经传到孙子辈了。对于他家来说,要想过好日子,外力再大,恐怕也难去穷根,“贫雇农”的帽子算是戴定了。
  因此,要想跳出“贫困陷阱”,首先得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有言道: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人暂时穷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穷得没有志气,穷得低三下四,穷得萎靡不振。我在乡下时,曾见过这样的爷俩,老爹的媳妇死了,与已成年尚未娶妻的儿子相依为命,手里只要有俩钱,赶快去小铺买二两酒喝了。如此下去,其光景可想而知。与此截然相反,有多少寒门学子,奋发苦读,终成大业;又有多少落魄之人,重整旗鼓,再展宏图。只要穷则思变的精神还在,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地探索摆脱贫穷的路径,迎来光明的前途就大有希望。
  把有限的资源更多一些配置到智力开发上,这也是摆脱贫困的一条基本经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有这样一个近乎于赤贫的家庭,父母共有七个子女,根本供不起孩子读书。老大老二靠勤工俭学读完了初中,后参加工作有了收入,从微薄的收入中又挤出少许工资资助弟妹先后读完高中和大学。就是采取这种大帮小,前帮后的滚动发展模式,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这个大家庭的主要成员出了教授、检察官、律师、机关干部、公司经营者、富裕农户,从整体上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这个家庭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贫困之中坚持了教育优先的原则,改变和提升了家庭成员的智力结构,从而踏上了富裕的坦途。
  要跳出“贫困陷阱”,还有一条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千方百计接近和融入主流社会,在跟随时代潮流中改变观念,提升能力,扩大活动范围,增强竞争力。这样,改变你命运的历史性转折就有可能出现。
  总之,富无恒富,穷无恒穷,在商业社会里,穷和富之间的转化,节奏也在加快。今天你还是个大富翁,明天你就可能变成穷光蛋。现在你饥肠辘辘,食不果腹,只要你找对了发展路径,经过不懈的努力,用不了多久,就可能成为一个殷实富裕或事业有成的人。

  相关稿件
· 奥地利超1/3艺术家收入低于贫困线 2008-09-01
· 美洲开发银行:高粮价或加剧拉美地区贫困化 2008-08-28
· 福建154名贫困大学新生受资助 2008-08-25
· 贫困苗胞喜领电视观看奥运会[图] 2008-08-04
· 宝鸡:贫困生考上大学每人补助5000元 2008-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