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美元”会有多少流向中国
    2008-09-03    作者:胡月晓    来源:中国证券报

   能够吸引石油美元的市场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一是市场规模要大,二是要有足够的盈利空间,三是市场要有极佳的流动性,进出方便。

  作者认为,从国际原油市场流出的资金,大部分极有可能流向美国的金融市场或非洲的资源市场和农田市场。虽然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以及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极大地吸引着各种国际资本,但真正流入中国市场的石油美元不会太多。
  不同于通常意义上出口石油收入所获得的“石油美元”,我们这里分析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石油美元”,即投资于国际原油市场上的金融投机资本。现在有种观点认为,栖身于原油市场上的巨额投机资本,在从原油市场撤出后,会大量流向中国,甚至到A股市场来抄底。不过在笔者看来,即使目前油价逆转中期趋势真的已经确立,从国际石油市场撤出的投机资本也难以大规模流向中国市场。
  与历史上需求下降引起的油价下调过程不同,此次油价的回落在于国际投机资本的撤离。2008年的国际油价回落,除了原因不同外,世界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中印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规模有了较大发展,资源的国际争夺日趋激烈,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遭受“次贷”危机的冲击等。
  不可否认,当前石油美元的构成有很大部分是投机资本,来自于石油收入的石油美元比重在下降。油价走势逆转,蛰伏于石油市场上的各种资金将流向何方,深为市场各方所关注。我们认为,能够吸引石油美元的市场必须具备几个前提条件:一是规模要求。这是能够吸引巨额石油美元的前提条件。没有一定的市场规模,石油美元将无处藏身;二是盈利要求。资本的本质是逐利,因此具有最大收益机会和空间的市场是未来石油美元去向的首选;三是流动性要求。为了捕捉稍纵即逝的投资机会,以及灵活应对未来市场的变化,国际流动资本始终将流动性和安全性要求放在重要地位。
  在油价逆转趋势下,石油美元流向何方,是世界经济格局发展演变和各市场竞争的结果。综合石油美元的资本特性和各金融、商品市场的性质,我们认为:从国际原油市场流出的资金,大部分极有可能流向美国、非洲和中国,但其中流入中国市场的量不会太大。
  先说美国金融市场。从市场规模的角度,全球只有美国、欧洲和日本有能力可以吸收石油美元而不至于引起市场的大波动。投机资本撤离后,市场规模会减少,按照正常的市场状况(30%的投机比例),原油期货市场规模会恢复至2005年水平,按原油期货交易市场规模,依此计算,从原油期货市场流出的石油美元将达3200亿美元,其中最具流动性的第一批达1200亿美元。
  除了中国之外的新兴市场国家虽然发展迅速,但规模都很小,没有吸收石油美元的容量和能力,世界其他地区(包括新加坡和拉美所有国家)的金融市场在全球金融版图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虽然美国在遭受“次贷”危机后,金融市场经历了动态和持续的景气低迷状态,但美国仍是全球金融的中心,其吸引力犹存,美国金融市场仍是各类型国际资本的首选之地。美国的独特地位在于:它不仅仅拥有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而且是全球资本的枢纽和管道。
  总体上看,全球对美国金融资产的吸引力不减。即使受信贷危机的冲击和经济放缓的双重影响,净流入美国的海外资本量也仅是出现了波动而已,并没有出现逆转。危机虽然破坏了美国众多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和财季收益,但是美国机构仍然获得了新的资金来源,很多机构都获得了来自位于中东和亚洲地区的外国主权投资基金的援助。在因持有抵押贷款相关证券而蒙受巨大损失之后,美国金融机构正寻求多种方法复原其资产负债表。就海外资本对美国股票的需求量而言,海外资本来源的变化,使得对美国的股票需求一直保持了强劲态势。
  再说非洲资源市场和农田市场。非洲是当今尚未被大规模开发的大陆地区,拥有包括石油在内的丰富资源和广袤的土地。由于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在未有新的技术突破前,世界范围内资源的紧张局面未来仍将长期持续。在需求增长的刺激下,出于经济安全考虑,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寻求资源的方向转向非洲。中东和亚洲的国家已开始尝试开发非洲资源,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随全球资源布局的改变,以及出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产配置的需要,从石油市场上退出的国际资本可能有很大部分会转向非洲市场。
  此外,由于非洲与世界金融市场的整合度不高,在这次美国“次贷”风波中受到的影响较小。除南非以外,非洲股市与全球其他地区股市的相关性很低,这在全球市场动荡时期为投资者提供了降低投资组合风险的机会。
  欧美资本已开始呈现投资非洲的端倪。由于相信非洲大陆的主要经济体正在转型,因此在伦敦另项投资市场(AIM)上市的基金、共同基金、私人股本基金和对冲基金正涌入非洲。
  中国金融市场迅猛发展,所有金融资产类别都在迅猛增长。经济发展的前景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当然也会极大地吸引了各种国际资本的流入。但是由于资本项目还未开放,大量流入中国的国际资本只能以“热钱”的形式隐蔽进入。
  2008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深度回调,估值体系已具备了较高吸引力。国际金融资本从石油市场回流后,虽然有可能会选择进入中国资本市场,但从规模和全球竞争国际资本的角度,流向中国市场的量不会太大。从现象上看,投资资本撤离石油市场时,中国也出现了国际资本撤离现象。两者的同步性说明,投机中国的资本和石油市场的资本具有相同的国际视野。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从石油市场撤出的石油美元转而流入中国的量不会太大。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