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难”难在信息不对称
    2008-08-13    作者:彭兴庭    来源:东方早报

  8月5日,央行同意调增本年度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5%、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然而,在“大幅度调增”的政策面前,商业银行的回应却出奇的平淡。某商业银行信贷部负责人称,哪怕是真的有这个额度下来,银行也未必会把钱放出去,关键问题只有一个,“在市场环境不断恶化的局面下,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已经不再是银行的优质客户!”(8月10日《东方早报》)

  商业银行缘何认为中小企业为“非优质客户”,这背后,是一种信息不对称。在中小企业融资的资本市场中,中小企业的经营能力、财务状况和投资项目的盈利能力等,都是私人信息,对于银行来说,这些信息是隐藏的。
  银行与中小企业,作为两个不同的实体,各自都是以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但很多时候,双方的目标并不一致。银行的目标是要求中小企业还本付息,而中小企业,则可能不会按申请贷款时的项目进行投资和及时还贷,甚至逃废银行贷款。在信息不对称的借贷市场中,银行一旦观察不到中小企业的投资风险,就会提高利率或干脆不受理中小企业业务,转而将贷款放给有保障的大型企业。商业银行的这种逆向选择行为,必将使中小企业退出市场。这些年来,尽管国家一再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但“中小企业融资难”似乎一点也没有得到缓解,原因也在此。
  要弥补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行信号传递与信息甄别的制度设计,无疑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关键。沿着信息传递和信息甄别这两条路径,首先,应该充分发挥审计和信用评级机构的作用,完善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和健全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并建立中小企业诚信体系,从而改善中小企业良好的信用形象,形成有借必还、再借不难的良性循环。其次,正因为传统的信贷管理制度阻碍了中小企业在银行的融资,就必须在金融工具、金融技术上寻找突破口,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鉴证贷款以及个人委托贷款等,就是近年来颇受欢迎的一些信贷制度方面的创新。
  显然,通过这些微观方面的制度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融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但要彻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还应该在体制改革上有所创新。比如,还应该大力发展民间金融,利用地方中小金融业的信息成本优势,给予中小企业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事实上,民间金融在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温州,个人供给企业金额占到了43.4%。只是,民间金融还一直处于正式的金融体制之外。毫无疑问,一个成熟的社会,一个有效的政府,不应该让任何一项重大的合理需求长期游离在体制之外。

  相关稿件